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摄影

向真实溯源,致敬平民英雄与时代楷模

时间:2022-07-26 09:51:06 来源:文汇报 作者:丁亚平

  《大山的女儿》日前在央视一套和芒果TV收官。它是一部被年轻人追捧的主旋律——90后、00后们在网络上为它亮出9.1的超高评分,UP主们争相剪辑视频争当“自来水”。——编者

  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广西家乡的年轻公职人员,响应号召去了大山深处的百坭村担任扶贫干部,一年多后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去世后的黄文秀,成为很多文艺创作现实主义关切的首要对象。同题作品不少,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能受到关注、获得成功,与作品追求最具时代性的真实所做的探求与表达,与这部电视剧如其所是地再现新时代的一页重要历史有很大关系。

  如其所是,要求剧作向真实溯源。像黄文秀一样的高学历毕业生,在迈出校园走向社会时,往往都是拼尽全力首选留在大城市发展,而黄文秀为什么不一样?百坭村的村民,对黄文秀的到来,为什么有着这样那样的反应,产生保留、质疑和矛盾?黄文秀和村民与落到贫困的垂直于底部边缘上的命运抗颉又形成怎样的压力与冲击?剧中一众人物,有他们的“前理解”。大山深处的人家,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实在是太质朴、太贫穷了,发自内心地想脱贫,脱贫是他们的解药。

  创作者深入他们生存的底部,客观地对其进行描述。黄文秀说,她“就是要回来的人”。她自己家就是贫困户,许多山乡是几个世代都未曾离开贫困的中心轴线。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她响应号召进了贫困大山,加入了大山深处贫困与脱贫致富的世代争战,脱贫成了她内心所想,成为她自述的“心中的长征”。作品塑造黄文秀及其典范行为,从而把一种生动的、非对称的激进要素引入作品,寓示了历史和现实的巨大可能性。

  合其情同其理地进行个体叙事

  《大山的女儿》的故事和角色,有其巨大的严格性和严肃性,对加入脱贫争战中的人和事物进行了生动、合理的历史主义的再现。

  论题材,它可归为献身脱贫事业的宏大叙事。但在表达上,剧作不空洞,扎扎实实接着地气。因为创作者是想理解这群大山里的人,站在他们的立场,置身于他们的环境,合其情同其理地体验他们特殊的内在心境。对黄文秀,对包括农战山等实打实把村民和扶贫攻坚放在心上的好干部,该剧都有效地进行了个体叙事,讲出了新意。剧中有这样一幕,黄文秀带着扶贫帮困工作队的人和六叔、兰双应等村民持续开展工作,他们与蒙昌龙都快吵翻天了,不过都是为了脱贫。

  不仅进入众人内心,《大山的女儿》还客观呈现了黄文秀到百坭村后遭遇的各种难题。起初,她确实是老百姓不认可的“镀金干部”,只是个“城里的女学生”。电视剧把主人公的不易一一道来,正因此,当她翻越了社会偏见、性别歧视等关隘,几乎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他人对“女书记”的偏见,实现由村干部和村民对她不理不睬到心服口服的转变后,她内心的善良、懂感恩、不服输的光彩更加熠熠生辉。

  尤为可贵的是,在此过程中,她改变了大山里人们的心态,不管是普通村民抑或干部,在和贫困争战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主动执著、坚韧不屈的黄文秀。黄文秀也由此深刻理解了脱贫致富对于大山的意义。感恩的她性格坚韧,既然参加到扶贫的工作行列中来,她就想在争战中有作为,能做一些实在的努力;一心想着百姓的她,到百坭村三个月,就让村里十多户“插上了脱贫红旗”,最终让88户贫困户顺利脱了贫。

  融入了非凡洞察力的女性人物剧

  这部作品塑造真实,再现现实和人,但它并非全然拷贝,而是努力去描绘一位不无抗颉心结却又素朴而煊丽、让生命开花的新时代女性。如雷献禾导演所说,“拍的不是一个扶贫任务剧,而是一个人物剧”,《大山的女儿》可谓别具一格:它在群像中托出一位“大女主”,可视为融入非凡洞察力的女性人物剧。

  剧中的黄文秀,颇有“现代性”。但这位接受了现代化洗礼的研究生,毕业后要从北京回家乡。回家、回家乡,是一种本能,她有用知识脱贫的强烈愿望。《大山的女儿》表现黄文秀,表现她的个别现象与抗颉心结的特点,都服从于如此在经验上可被证明的普遍法则。

  她外表开朗、自信、爱美,最后成了老百姓最亲的人,因为背后有她的心路历程,有她真实的本质。黄文秀的选择和个体生命的意义、人性的价值,是被她特定的心灵所复制、所呈现的。所以黄文秀的“逆向”选择,她后来成为“好书记”,确实契合和反映了作为一名年轻党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体现了一种深掘原初的心灵状态的个体叙事,有唤醒、诱人共鸣的价值。

  作为女性领导和别人眼中的“黄书记”,黄文秀也是平常的人。她对爱情有美好憧憬,第一集,她和自己的追求者兼同学说,倘若能同回家乡,她就答应对方的追求。然而男同学不愿意,这许是黄文秀永远的遗憾,是她的自相矛盾,也是她的一种潜在选择。电视剧把角色与她的女性特征联系起来,如此塑绘出的黄文秀,心中有梦、脸上有笑,所以她善用女性的同理心和女性视角,帮助了兰双应、小美沙等一批女性角色的成长。

  以可感的影像进入英雄的生命体

  《大山的女儿》重点展现富有想象力的人和事,以“可感”的影像和现实主义经典表述方式,致敬时代楷模,努力进入英雄的生命体,进入他们的心灵“之中”。

  创作者将黄文秀在北师大的学习生活以及在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的经历,简单地一笔带过,而重点着墨于“我们的百坭村”。黄文秀参加扶贫,担任村“第一书记”,视此为“难得的锻炼机会”。从初心到后续的成长线,她与旁的人、旁的扶贫工作队员确乎不一样。她对脱贫的理解和认知都是独特且不乏深刻的,具有明显的前瞻眼光。比如,她关注的不只是脱贫,还有脱贫之后如何不返贫;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也要得以跃升。

  作品着意去体现、描绘角色心理的一种实践性生存功能,是更深刻甚至更加无可回避地嵌入到历史与人的意识结构中,是一种想聚焦表现作为大山女儿、作为普通人的立体形象,有着特殊意义。扶贫队员老李家有病人,黄文秀特别给他灵活的“例外”。她由父亲的病想到要给全村人定期体检,甚至还构想在未来建一个远程医疗室。特别难得的是,她被派驻百坭村工作伊始,并不和昌龙等村民、钱经理这样的商人甚至像于镇长这样的领导争战,而是平视地沟通。她心无旁骛,全心全情投入,为驻任的山村寻找到改变与致富的路。她不仅承受了自己生命之重,也背负起群众的重托,她所代表的不止于她个人,更是无数个和平年代里的平民英雄与时代楷模。

  《大山的女儿》着力讲述人和故事,更关心强烈情感的表达,最终成就了这样一部好作品。当然,某些表演之于人物把握上,深刻度仍有待提升,个别段落也失之“端”,多了些“官气”,反倒是处处给文秀打气加油的农支书、秦部长的演员饰演得比较真实,有人的气味,打破了单调。

  (作者丁亚平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教授)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