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作品

廉洁文化中国行丨廉潮涌钱塘

时间:2024-08-23 14:40:2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郝思斯

  西湖风光。孙小明 摄

  杭州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图。杭州市纪委监委供图

  杭州市上城区九堡街道党员干部在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内开展廉洁文化研学活动。胡杭娇 摄

  衙前农民协会旧址东岳庙。杭州市纪委监委供图

  杭州吴山阮公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十万人家……千百年来,杭州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行走杭州,仿佛走在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中。从传唱至今的动人故事,到可以寻觅触摸的历史遗存,再到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廉洁印记,共同汇成一条文化的长河,浸润人心。

  山色湖光有清音

  在杭州人眼里,西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西湖周边群山环绕,其中吴山最为人们熟知。

  吴山也称城隍山,春秋时期属吴国南界,是由紫阳、云居等十几个山头形成的弧形山丘的总称,是杭州唯一楔入市区的城中之山。

  站在吴山之巅,便可尽览杭州的江、山、湖、城盛景——钱塘江奔腾于山南,西湖辉映于山北,杭州城里的万家灯火亦能尽收眼底。传说,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在杭州就义之前,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望见吴山时,长叹一句:“好山色!”

  行走在山间林木葱郁的小道上,不禁感慨,吴山确有“好山色”。这“好山色”,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相融相生——据不完全统计,在吴山上现存各朝代清官廉吏相关的历史足迹,多达20余处。

  从吴山山脊主路往南走,就可见密林中有白墙黛瓦的一座四方院落,这便是阮公祠,纪念的是清代浙江巡抚阮元。

  阮元抚浙期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建书院“诂经精舍”、重修《浙江通志》,对杭州作出许多贡献,《清史稿》以“多惠政”赞之。阮元为官尤其以廉洁著称,据载,他在杭州为官时,每逢生日总会避客独隐,以免他人趁机行贿送礼。

  如今,西湖中央的一片绿洲树木葱茏、浑然天成,与“三潭印月”“湖心亭”相映成趣,这便是当年阮元治理西湖时用淤泥堆积起的一个小岛,后人把它叫作“阮公墩”。在西湖新十景里,“阮墩环碧”名列其中,表达着杭州人民对阮元的感激和怀念。

  从阮公祠出来继续向南,就能寻到隐于丛中的三茅观。

  三茅观原为古代一座道观,明代时,这里曾设有书馆。少年于谦常与学友三五人登吴山,来三茅观读书。据说,他正是在这段时期写下了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居官30多年,不论是监察吏治、判冤决狱,还是劝课农桑、治河救灾,抑或保卫社稷、为国举贤,于谦一直兢兢业业,洁身自好,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明史》评价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与岳飞、张苍水被后世并称为“西湖三杰”。三位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却闪耀着相同的光芒。中华民族能繁衍不息,中华文化能长盛不衰,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这样的民族脊梁的支撑。青山有幸埋忠骨,西子湖畔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雄的长眠,立起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从三茅观向北走,登上吴山之巅,就来到了城隍庙,也是周新祠。浙江城隍的人物原型,就是明代官员周新。

  周新曾任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清廉无私、善于断案,有“冷面寒铁”之称。百姓对他爱戴有加,民间一直流传着他“悬鹅示众”拒绝贿赂的故事。后来,周新遭诬陷,含冤被杀,浙江百姓纷纷哭祭并进京申冤。明成祖得知后,下旨敕封周新为浙江城隍,百姓便在吴山上筑祠,供奉其为城隍神。

  数百年不断的纪念,是对周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大肯定,也寄托着百姓对公平、正义、清廉的美好愿望。

  走出周新祠,站在吴山山巅,眼前便是山水相依的杭州城。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串联,人文与风景在这里融合。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由历史文脉沉淀在杭州的时代记忆中,融化在杭州人民的血脉基因里。

  2013年6月,以周新祠、阮公祠、三茅观等为内容的“吴山清风”廉洁文化教育专线正式面向社会推出。经过多年运转,这条廉洁文化之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今天,徜徉在杭州的山水间,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之时,更多的是在追寻从古至今的一种人间正气,感受着精神力量的传承。

  清廉为民筑海塘

  钱塘江,古称“浙江”,亦名“折江”“之江”,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不仅是杭州的母亲河,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奔涌的钱塘江潮水造就了“壮观天下无”的盛况,同样带来了水患。

  修建海塘是人们抵御水患的重要方式。自东汉起,修堤筑塘从未间断,从最初的土塘、柴塘,到后来的石塘,海塘结构日臻完善。正是有了海塘的守护,才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九睦路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仍然保留着这一段历史的踪迹。走进一楼遗址展示厅,眼前出现一条玻璃栈道,脚下便是珍贵的明清时期钱塘江海塘遗址。土黄的沙砾、整齐的条石,讲述着先辈治理水患的决心。沿着下沉楼梯走,能更加近距离地观察这段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海塘,感受今人与历史的遥望相对。

  海塘修建关乎百姓生计,是人与自然的博弈,勇气与智慧的较量。二楼的海塘文化厅里,展出了海塘相关实物、模型、动画,其中有不少塘官的清廉故事,以及海塘修建中为防止贪污腐败和不担当不作为而设置的制度措施。

  潮灾无情,危急关头,塘官必须勇于担当。展厅内,通过雕塑重现了北宋治水官员张夏在海塘工作的场景。张夏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期间,“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其间,他不仅亲临指挥,带领军士治水救灾,而且首次以石塘代替土塘和柴塘,开创了“叠砌法”的先河。据史学家考证,张夏是在“岗位上”倒下的,一说死在抢险护堤战斗中,一说死于漕运时覆舟。杭州百姓感念其功绩,敬奉他为“潮神”,在他的家乡萧山更是有“沿江十八庙,庙庙祭张公”之说。

  海塘修建要保证质量,官员必须做到清廉。展厅中,可见陈尧佐、朱轼、李辅耀、朱智等清官廉吏修建海塘的故事。被称为“清末修塘第一人”的李辅耀,在担任浙江海塘工程督办期间,浙江地区钱粮财税、海防治安井然有序。他不仅廉洁奉公,且严查贪官污吏。海塘修复工程完成后,被李辅耀革职的官员诬告其贪污公款,朝廷命两江总督彻查,幸而李辅耀账目一清二楚,有力地证明了所谓贪污之事是子虚乌有。

  对于海塘修建中的贪污腐败、草草敷衍等问题,历朝历代重视制度建设,对海塘的修筑、防御、塘身结构、施工部署、管理组织等皆制定详规。明代有了“恃赏罚以为功惩”“在工各官有偷安误事及侵克不俭者,即时分别发落”等规定。明嘉靖年间建立了海塘保固制度,规定塘成三年内坍塌者,需依法惩办。到了清朝,一系列细化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如将责任人姓名镌刻于塘堤条石,不同类型塘堤确定不同长度保固期,保固期内海塘如有损坏而官员本人去世,也须由家属“赔修”,等等。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个修建海塘的“责任人”姓名、筑塘长度、筑塘时间清晰地镌刻在鱼鳞海塘的条石上。江潮自古汹涌又如何,一代代治水能臣前赴后继,他们本身就是守护百姓的一道坚固“海塘”。

  自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已成为“上城清风之旅”的重要一站,为来此参观的党员干部、市民游客带来独特的廉洁文化体验。走在馆内,回顾千百年来海塘工程的往事,百般感触萦绕心头。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相融合,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何为崇高、何为永恒,不言而喻。

  田间地头燃星火

  衙前镇属于杭州市萧山区,地处萧绍平原腹地,坐落在当地著名的凤凰山下。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1921年,这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衙前农民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革命运动。

  衙前农民协会旧址东岳庙坐落于浙东运河边。旧址分前殿和东、西厢房,陈列了农民斗争用的铁耙等工具。协会会场仅由一张拼凑成的会议桌、一盏汽油灯和几个茶杯组成,条件极为简陋。

  上世纪20年代初的萧山衙前,农民面对军阀、地主豪绅的欺诈掠夺,不堪重负。经过沈定一等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思想发动和筹备组织,1921年9月27日,衙前以及附近村庄的农民在东岳庙集会,宣告成立衙前农民协会,发布了经农民议决的《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同时选举了李成虎等6位农民为领导者。

  李成虎当时已六十多岁,在村民中威望颇高。在衙前农民协会的成立大会上,李成虎坚定地说:“从今以后,我们农民有自己讲话的地方了,收租要由我们农民协会定了!”又说:“叫我担当,我不怕,即使有事我也敢于承担。”

  争夺养鱼权、对抗米行、油菜籽事件……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的胜利,使农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短短两个多月,萧山、绍兴、上虞等县共有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协会团结广大农民,积极组织开展抗租减租等斗争,捍卫自身利益,并喊出了破除迷信、扫除文盲、解放妇女等口号,将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到广大农民中去。

  衙前农民运动影响很大,使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使中国社会对农民有了新的认识,使农民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向北百余米,可见李成虎墓。1921年12月,李成虎被秘密逮捕。在狱中,他始终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最终被处死。从李成虎墓旁,可登凤凰山巅。山巅矗立着高低相间的嶙峋巨岩,看着这些峭拔的山骨,眼前仿佛浮现头戴乌毡帽、面容清癯、淳朴刚毅的李成虎及其战友单夏兰、陈晋生等人不畏酷刑、傲骨凛然的形象。

  “好,要大家好;有,要大家有。”一百多年前,李成虎等人喊出了农人最朴素的共同富裕愿景。今天行走在衙前,“十八里经济长廊”内,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厂房格外引人注目,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化纤纺织、钢构网架等支柱产业。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衙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未来乡村发展新路。凤凰村里有了清廉长廊,干部履职承诺、村监会责任清单、干部作风建设十项规定等一一公开,展现了一幅村规民约治村、小微权力公开、乡风民风淳朴的生动画卷。当年《衙前农民协会宣言》提出的“人人生活在这锦绣堆中”的愿望,如今在衙前已变成现实,且将奔向更广阔的锦绣前程。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