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教育

“双减”一周年看暑假生活新变化

时间:2022-07-14 10:50: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星辰

  暑假里,孩子们纷纷来到运动场上,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丰富假期生活。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双减”政策提出一周年之际,今年孩子们的暑假有什么新变化?记者近期在湖北、辽宁、广东等地采访发现,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不再沉浸在“题海”,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而是在更多元的实践作业中期待收获,经历更多彩的暑假生活。

  多元作业,“题海”压力减轻

  对湖北省钟祥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王颢诺来说,与以往有些不一样的暑假生活已经拉开序幕。“语文、数学这种要写的暑假作业比以前明显少了,社会实践作业多了。”王颢诺解释道,“在家劳动或者跟父母一起运动,拍照片或提交视频,这样的作业有意思又轻松。”

  “要跟家长学做饭,但这几天我还没开始。”武汉市大兴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吴皓宇也提到暑假作业的变化。他身边的同学插嘴说:“暑假才开始,我的语数作业马上就要做完啦!”

  从钟祥市长寿路学校的一份学生暑期作业表中可以看到,除了语数英作业外,还有“德育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欣赏”“劳动实践”等内容,包括做志愿服务活动、跑步跳绳打球、阅读名著名篇、体验社会职业……“不仅仅只考虑文化课,还要考虑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与家长有良好的亲子互动,身体得到锻炼,陶冶情操,自主自律地度过愉快的假期生活。”长寿路学校七年级语文教师郭老师说。

  放暑假前,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开了一次线上家长会。家长会上,年级级长提出假期比补习更有意义的“五件事”:阅读、练字、爬山、做菜和逛展馆,把“双减”的教育理念通过“应让孩子过一个什么样的暑假”的主题传达给每位家长。
 

多彩暑期,兴趣与素养并存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穿梭在各种文体活动之间,或兴奋或安静,或刺激或平淡,感受着愈发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早晨八点半,上完网球课的马睿悦踏着小滑板车,准备和妈妈一起离开训练场。这位穿着蓝色运动衫明黄色运动鞋、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是武汉市青山区钢都小学的一名准小学生,她神采飞扬地演示着刚刚学到的动作:“像这样,挥拍!”马睿悦的妈妈在一旁宠溺地看着说:“这个假期,还会带她去跳舞、学围棋、打羽毛球,主要根据她的爱好来,都是些非学科类的兴趣班,顺其自然就好。”

  在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七年级的刘凤歌正在练习一套《衡水体》字帖,桌上还放了几本外国名著,包括《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等。小刘告诉记者,这个假期,她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把字练好看一点,多读一些文学作品。

  7月11日是辽宁省朝阳市中小学暑假的第一天。龙城区长江路第一小学的家长和孩子不用在烈日炎炎之下奔波于各个补课班之间,学校的暑期托管服务让同学们在学校就可以学习各种技能。走进三年级二班教室,平时总是十分热闹的同学们今天却都安安静静、全神贯注。五彩的纸条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转动下逐渐成形,他们在上衍纸课。“我很喜欢上衍纸课,把衍纸作品拿回家,爸爸妈妈都夸我!”学生刘思淼说。

  校长房震介绍,学校的暑期托管课程还有轮滑、武术、跆拳道、口才、舞蹈等10多门兴趣课。他说,学校开设暑期托管服务一方面解除了家长的“看护难”和“奔波苦”,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多方合力,让暑期更加丰富

  在孩子们灵动身影的背后,家长们的观念也逐步发生变化。“家长心态要放好,不能过于焦虑,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走自己想走的路。”陪儿子参加冰壶夏令营的武汉市民严先生觉得,孩子身体健康最重要,要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据了解,各地相关部门也持续推出青少年体育夏令营、青少年暑假社区托管等活动,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让青少年学生度过一个文明、安全、快乐的暑假。

  辽宁省朝阳市青少年宫主任高爱霞介绍,促“双减”暑假公益艺术实践体验营将于近期在青少年宫开营,孩子们不仅可以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演出并亲自动手实践,还能参与制陶、制作奶茶、创客、航模、收纳整理、烘焙等20种实践体验活动和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志亮建议,在暑假开始之初,要问问孩子的学习目标,也要问问孩子想怎么玩。比如,去一次博物馆、去一次游乐园、看几部电影纪录片等等,增加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感。

  同时,假期里引导孩子坚持规律作息;注意食品安全,尽量多吃蔬果,保持三餐规律;给孩子在家划分功能区域,如打游戏在哪里打、读书在哪里读、写作业在哪里写。规律的生活加上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充实地度过暑假里的每一天。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