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教育的中坚力量
——浙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纪实
■教育这十年·地方经验
19岁的徐蕾,在几所一流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选择了后者。她说,打小的梦想就是当老师,完成本硕连读后更能从容地走上教师岗位。
54岁的朱永春,评上了浙江省特级教师。他说,在农村初中当了24年班主任,工作很平凡,但教了一批批学生就如同为国家栽下一棵棵幼苗。
60岁的郑伟君,被选聘为银龄讲学教师。他说,刚退休又继续站上讲台,愿意为海岛教育尽心尽力、发光发热。
……
2022年,他们经历了教师职业生涯不同的节点,也享受着浙江教师队伍建设所给予的政策红利。十年来,浙江从教师的全生命周期、全素养维度出发,在投入、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让教师有所兴、有所得,交出了一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浙江答卷”。
铸师魂:把好师德师风的每一个关口
“十三五”期间,浙江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三位一体”招生占到招生总数的85%,个别拳头专业实现了100%。“三位一体”是以高考成绩60%、面试25%、学业水平测试15%的比例,形成综合分数。在面试分中,“师德师风”是考察的重点。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跃良担任过多年的考官,从“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等问题,到考生的即席演讲、特长展示等环节中,能看出对方的教育亲和力、学生观等潜在素养。“有的考生学科成绩拔尖,但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学生的不耐烦,对教育有抱怨等情绪,面试就较难过关。”
选拔乐教、适教的苗子,决定了未来培养的质量和高度。据该校统计,“三位一体”录取学生在专业认同等方面,整体优于“裸考生”。
在入口关严把师德师风,把好了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关口。目前,浙江设置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共21所,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立德铸魂也是贯穿始终。
“国旗下·青年说”是浙师大学生中美誉度非常高的一项活动。无论严冬酷暑,每周一清晨7:00,在飘扬的国旗下,青年师生们相聚在一起,结合主题、专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杭州师范大学推出了系列美育课程,规定师范生必须修读4学分,以此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文化涵养。
站上三尺讲台后,浙江对师德教育也是紧抓不懈。2021年,该省启动了“示范引领”“规范践行”“警示宣教”三大师德工程。“示范引领”深入挖掘宣传各类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讲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故事,打造优秀教师典型案例集群。“规范践行”将师德师风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日常培训必修内容,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涵养活动,开设师德师风网络专题培训课程。“警示宣教”则梳理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反面警示案例清单,定期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建立违规教师处理结果记录和信息共享制度。
十年来,师德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要义”正日渐凸显。教师在资格认定、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时,师德师风是不容逾越的底线。仅2018年和2019年,浙江就取消了200多名违规教师参加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审的资格。同时,浙江构建了省市县乡校五级教师表彰体系,每年有6万多名有口皆碑的好老师登上了领奖台。
“在强师德、铸师魂的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学校的党建工作,让党员教师作出表率和引领。”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汤筱疏说。
2013年起,浙江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每年进行一次,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交替进行,省委教育工委、省有关部门和省党代会的代表进行现场实名测评。2018年起,浙江又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于今年全面推行。浙江省教育厅党委认为,党组织和党员履行使命担当,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和教育治理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浙江中小学校开学复课率达98.2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育优师:全生命周期培育
两年前,闻杨报考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化学+生物科学”本硕衔接试验班专业。该专业意在培养能够胜任双学科教学的复合型高中教师。目前全国共有4所高校为试点单位,浙师大和杭师大位列其中。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乔儒介绍,复硕培养试点覆盖了化学专业和生物专业的核心课程,注重师范技能培育,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分别安排了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的定岗实习,按照校内外的双导师配置和“卓越教师计划”进行生源培养。
“复合型专业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双学科融合思维与能力。”进入大学后,闻杨加入了化学方向的实验室,参加了生物方向的创新创业大赛,同时担任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据浙师大跟踪调查显示,“复硕试点”招录的学生后劲十足,学分绩点等方面成绩高。
专业紧跟需求走,是浙江师范类专业改革的逻辑起点。在国家和省一流学科培育中,浙江师范专业入围比例与总体比例结构保持匹配,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提高至1.25,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师教育改革。截至目前,4个项目入选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46个师范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还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师范生的实习阶段精心打磨,为他们今后站上讲台储备经验。”周跃良介绍说。
据了解,浙江已认定1300余所教师发展学校,在场地、师资、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一整套标准的要求。接收的师范类学生在教育实践期间涵盖见习、实习、研习3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分教学、班级管理和教研3项任务。“三习”总时间不少于18周,实习生授课数不少于12节,听课不少于20节,至少主持开展1次主题班会或者教科研活动。
工作一年后,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朱勰盈遇到了难题:低段的非纸笔测评该如何实施?登录“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平台”,朱勰盈欣喜地找到了答案。培训期间,朱勰盈弄清楚了什么是非纸笔测评,如何设计测评量表、使用模型进行评价等。最终,她将学习成果写成了教学案例,还在区里拿了奖。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浙江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在2016年启幕。5年360个学时,采用分层分类培训学分制。全省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发展体系,按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和中小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落实培训经费,每年中小学教师自主选学培训达160万人次。同时,成立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质量监控中心,开展实时、常态化质量监控,以提高培训质量。
展师力:管放并举,“活水养鱼”
马微婵原先是嵊州市城南小学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20多年。2012年她评上了高级教师,因为学校的岗位有限,所以一直没有被聘上高级岗。2016年,嵊州在浙江率先试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马微婵成功竞聘到了百年老校——嵊州市鹿山小学。时至今日,她仍感怀于当时的选择。
嵊州的试点成功,迅速在全省推广。2019年浙江实现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地域、学段和教师全覆盖,赋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充分的编制和岗位统筹权限,打破了校长教师跨校交流障碍。每年跨校交流中小学校长教师稳定在1.5万名,优质师资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与管理改革并行的,是人权、事权的下放。
在去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蔡菊琴获一等奖。她兴奋地告诉记者,仅凭这一项成绩,在晋升职称时,学校就能认定她的“教育科研”是最高的“A”等。和她一样兴奋的是校长於芳,自从市里下放了教师职称评审权后,学校淡化学历资历,突出德行、业绩和能力导向。“现在不用学校动员,报名参加教学比赛的教师已呈逐年增长趋势。”於芳说。
浙江的人权、事权下放呈“小步快跑”的节奏。2016年,高校职称自主评聘全覆盖,实行了职称能上能下。2018年,30所中小学校试点高级教师及以下职称自主评聘改革。2020年实现高中高级教师及以下职称自主评聘全覆盖,400多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一级教师(中级)及以下职称的自主评聘。
这“一管一放”,让办学、教学的活力充分释放。近5年,浙江累计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的教师30万人次,1300多名教师从教辅岗位竞聘到教学一线,超万名教师从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交流到村校。
尊师道:给教师最真切的获得感
今年,浙江师范大学所有师范类专业,投档分远高于省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学师范、当老师,正成为青年学子追逐的热门。
的确,在浙江当老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选择。理由有很多——
出台更具操作性的义务教育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计算比较口径,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全省90个县市区均实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目标,其他学段教师同步得到有效保障。
连续两次提高高级岗位比例,目前全省中小学正高级岗位比例2%,高级岗位比例幼儿园10%、小学15%、初中35%、高中42%,允许各地打通使用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比例。
为教师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档案,持续开发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此外,浙江各地也在为教师的获得感频频加码——
余姚市常年开展教师家庭大家访,校领导要走访每一名教师家庭,听取教师的现实诉求,为其工作生活排忧解难。
江山市成立“天使爱心团”,成员是40多名在杭州的江山籍名医。在江山工作的教师如果遇到疑难杂症需要到杭州治疗,教育局就联系爱心团安排就医快速通道。
海宁市在中小学建设“暖心小站”,通过女性健康公益讲座、温暖家庭文化沙龙等主题活动,打造集会、站、家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
真切的获得感,赋予了教师更加鲜活的职业体验,为教育的持续发展夯实了中坚力量。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宏芳表示,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浙江将对标中央赋予的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打造卓越教师队伍,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蒋亦丰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