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工业现代化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刻把握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使命和发展逻辑,对于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
深刻内涵
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现代化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基础之上,使整个国家工业生产技术、要素投入和综合效益达到世界前沿水平的过程,其背后蕴含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和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所处阶段和要素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现代化进程显著提速。我国已拥有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大幅增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形成。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工业化向高级阶段迈进,这对于工业内部及产业间结构、生产力区域布局分工、核心关键技术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现代化的内涵由单一的要素投入产出维度拓展到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具体形态、动力机制等多个维度。
从结构特征看,制造业成为工业现代化的主力军,逐步实现轻重工业、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比例协调,加速推动资源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从空间分布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出新要求,需面向全球市场推进多元化战略,着眼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确保工业经济循环畅通。从具体形态看,生产模式变革成为加速工业现代化的关键,逐步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从动力机制看,技术进步成为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逐步推动由要素扩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实现路径
人类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工业革命变迁史。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重塑产业格局,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促进生产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技术广泛应用引发的产业变革将对工业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后期,工业化进程仍在进行中,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应当看到,我国工业所涵盖的行业领域众多,并不都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既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因此,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因业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个实现路径。
深度工业化。在各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发生重大调整的形势下,要更加关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安全。尤其是聚焦材料、工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存在的短板,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序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稳定性。
绿色工业化。在资源约束趋紧前提下,必须持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协调性。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转变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进而降低传统产业能耗水平。与此同时,不断挖掘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潜在增长率。
数字工业化。在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促进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工业化进程,工业互联网成为驱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在此基础上,制造企业内部各领域、各环节之间,制造企业与用户之间实现更高频的数据联系,由此催生以服务型制造为代表的工业新形态。通过构建一个普遍意义的工业平台底座,共同开展技术、标准、市场、规则合作,最终达到应用场景有序、数据流转有序、产业生态有序。
关键抓手
新发展阶段推动工业现代化,关键要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入手,做好相应要素配套保障,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基础设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要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进而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更好凸显基础设施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应更加注重网络型以及有利于产业升级、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前瞻布局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平台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建设,筑牢工业现代化的安全保障底盘。
提升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水平。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人力资本在工业现代化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应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等,按照目标导向分类挖掘人力资本潜力。一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高技能人才。关键要不断完善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升一线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二是稳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努力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关键要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为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各方面保障。三是积极倡导精益管理理念,努力培养注重细节、勇于变革的现代工业企业领导者。关键要对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
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这些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研发人员投入第一大国、经费投入第二大国,但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亟待提升。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一是瞄准研发、设计、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以“补链”和技术创新为突破点,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韧性。二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市场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有效协同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作者 龙海波 华若筠 单位: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