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人物

紫砂艺术大师与人生

时间:2022-07-18 21:13:12 来源:中国宪法传播网 作者:杨清茨

  夏日,是一年中最为含蓄的殊胜的美好季节,我们一起来聊聊紫砂界的名人名壶,看看他们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

  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原料是紫砂泥,故名“紫砂壶”。

  紫砂泥,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可以适合沏茶,泡茶隔夜不馊。而且紫砂材质有类似海绵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壶,就是不放茶叶,水中也有茶香。所以自明代人们饮茶习惯发生改变后,紫砂壶成了最好的饮茶器皿。

  这500年来,制壶名家辈出,他们都有各自的精品传世。

  供春壶,紫砂爱好者肯定对它有所了解吧,这是世间第一把传世的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供春最初是进士吴颐山的书童。他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仿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一下子就出名了,被人称为“供春壶”。

  如今,供春真迹是否存世未有定论。这主要是因为历来仿制供春壶的名家高手太多了,像清代的黄玉磷,江案卿,近代的裴石民,他们都对供春壶做过研究和仿制。对供春壶进行长时间研究的顾景舟大师,在晚年曾对弟子说起供春壶的鉴别,谈到他一生曾鉴定供春壶一十三把,藏家都说壶是供春所作,盖为黄玉麟所配,他认为这实在是太过巧合。就连那把收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供春壶他也存疑。

  紫砂壶,说到底不过就是一抔泥土,怎么就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直受市场追捧呢?清代陈鸣远的一把传香壶,能拍到3千4百万,近代顾景舟的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更是高达8千9百万。

  因为紫砂壶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壶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金石篆刻、诗词铭文。一把值得收藏的紫砂壶,不能光看它的泥料、工艺、款识、年代,更需读懂它灵魂、内涵,那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刚才提到的陈鸣远,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名家。就是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后逐渐成为固定工艺程序。

  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砂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上各位书法大家的字迹,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真正爱一把砂壶,就要读懂它。不是花大价钱买回去后放在架子展示,也不是喝茶时专壶专用,更多的是去了解制作者和他的创作情感与思想,以达到共鸣。

  陈鸣远的这传香壶,并不大,一手可握。呈方斗式,造型简约,上宽下窄。底镌有“令我胸中书传香”、“鸣远”行书刻铭与款识,以及“陈鸣远”、“壶隐”阳刻篆书印款。紫泥蕴藉翰墨书香,文人风雅,尽萃于此。

  陈鸣远是太学生出身。明、清国子监俗称太学,本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太学生就是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也是最高级的生员。陈鸣远的学识修养与当时一般制壶艺人相较,自是高出一筹。

  “令我胸中书传香”,出自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著名的咏茶诗《谢送碾壑源拣芽》: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陈鸣远会选用它,除了展现自己的学识与涵养,也是流露出对自己紫砂壶艺的自信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

  我们再来说说这把方壶的形。陈鸣远的方壶,传世共有四把,传香壶是其中一把。其它三把方壶都是“四方鼓腹”“四方圆角”造型,敦实厚重,寓圆为方或化圆为方,属于晚明紫砂壶式。陈鸣远通过壶姿向人揭示了为人处事需“智圆形方”的人生哲理。这应该也是他自己在那个时期的行事原则。

  而在他艺术盛年时期制作的这把传香壶,是方斗型,骨相清奇,劲挺不凡。壶身、盖、钮、流、把与足之四角皆作凹筋。短弯流之弧形曲线巧妙而流畅,与壶把形成圆与方的对话。表现出圆非圆又方非方是思想意境。这是他融古铸今而创新的方壶,个人风格的杰作。此时的他在思想境界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以,传香壶无论是工还是形,或是文化内涵都当属精品。相传这是陈鸣远最满意的自用作品。所以,2016年保利华谊秋拍,能以34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世界最贵紫砂方壶,物当所值!

  陈鸣远的艺术造诣,历代文人都有极高评价,他被称作清代第一紫砂壶名手,是继时大彬后中国紫砂史上最杰出的艺人。纵观紫砂拍卖作品之最,也只有顾景舟老先生能与之一较高下。最贵方器属传香壶,最贵花器和最贵圆器则属顾景舟。

  壶艺泰斗顾景舟被人评为“紫砂艺术界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名气自是不必多说什么。要论代表作,大家一定会说“石瓢壶”吧,这是被公认的巅峰之作。石瓢是紫砂茗器中的经典款式。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曾设计了18种壶样,由当时的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出来,因为陈鸿寿字曼生,也被称作“曼生十八式”,流传百年。石瓢就是其中之一。

  顾景舟创作石瓢时,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改变:身筒不再是削直的椎体,而是用手工拍打的功夫,让壶身略饱满,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壶嘴也有变化,既像从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的圆浑。

  2010年,他的一件“石瓢壶”以1232万元的价格成交,首次踏入“千万元俱乐部”。2015年12月4日,这件作品再次现身拍场时,价格已翻番,以2350万元落槌。仅仅过了9天,顾景舟的另一件“石瓢壶”又在江苏和信2015秋拍上以3800万元的高价成交。

  每当紫砂产品市场低迷时,顾景舟的壶就会拍出高价。有眼光的藏家会在整个市场疲乏时,更多地把目光投入经典作品,顾景舟的作品少,物以稀为贵,而景舟壶的高价多少也能带动紫砂市场的提升。似乎顾景舟成了救市的法宝。

  其实呢,顾景舟成名很早,上世纪40年代就已成名于上海,景舟壶也一直价格不菲。当时他的壶就可以同齐白石换一副印章,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一把壶,更是能值内地的一套房子。

  石瓢壶太有名,早已被你们熟知,所以今天我们就不过多的说它,来说说顾老晚年的另外两件作品:鹧鸪提壶和三足乳鼎。这两把壶的创作都与他妻子徐义宝有关,寄托了顾老的无限哀思。

  顾景舟在婚姻上要求较高,年近半百才与徐义宝结合,徐比他小11岁。

  相伴近20年,徐义宝无微不至地照顾顾景舟。他喜欢吃糯米粥,但熬得不能很烂,而是刚好熟了,米还有点筋道的那种,徐就每天晚上泡好糯米,早上用煤球炉熬粥,一直守在旁边看火候……

  1983年,徐义宝得了鼻咽癌,顾景舟带她到上海求医。这段日子,为排解烦闷,他让弟子从宜兴带来紫砂泥和工具,创作了两把“鹧鸪提梁壶”。壶底铭记中,顾景舟写道: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洲记,时年六十有九。

  鹧鸪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高提梁,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鸟。而鹧鸪在历代诗人笔下,总是凝结了人生的无奈与忧伤,李白有“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杜甫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顾景舟把这两把壶命名为“鹧鸪”,一切情感都融入其中。

  第二年,徐义宝还是永远的离开了他。睹物思人,两把鹧鸪提梁壶,一把送给了帮助联系住宿和治病的友人周克希,一把送给了每星期都给妻子送菜的戴相民。

  妻子的离世,让古稀之年的顾景舟倍感孤寂。由此,他在曼生匏瓜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三足乳鼎”。这是他“晚年变”的经典代表作。

  匏瓜常被古人比作男子无妻的象征,曹植在《洛神赋》中写到:“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意思是为匏瓜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陈曼生也是因为常年一人在外为官,不能与亲眷见面,倍感孤单,才以匏瓜为原型创作了匏瓜壶。

  顾景舟在“曼生匏瓜壶”的平底加置三枚钉足,让沉稳的壶形增加了纵向的空间感,成为更清秀的“三足乳鼎壶”。整壶充满了含蓄内敛的东方韵味,古雅清秀,是最能体现手艺人技法的壶型之一,简洁腴润,端庄而又不失风韵,制作难度很高,是光素器中广受藏家喜爱的经典造型。顾老的一件作品,曾在2012年春秋堂春拍以2185万元成交。

  提到“晚年变”,这是顾景舟将自己的紫砂艺术生涯的三个划分,“青年仿”、“中年创”、“晚年变”。

  在青年时期,他从仿制历史名作入手,在众多艺术流派中,他注重仿制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其中,又钟爱邵大亨的古朴与端庄。他仿邵大亨的仿古壶深得神韵。他曾说过300年前出了个邵大亨,300年后就是我。邵大亨也是宜兴上袁村人,咸丰年间的制壶大家,做的都是素器,不与文人墨客合作,也不与官府商人往来,一生性格狷介。

  顾景舟抟壶六十载,最放开地去算,至多也不超过1000件。他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正是仿古壶。

  1992年,日本有名的陶艺大师加藤达美来宜兴见顾景舟。加藤去过50多个国家,见多识广,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很狂。别人问顾老:“加藤要来,工作室里放哪些壶比较好?”“不用,就放一把扁仿古吧。”加藤到了工作室,看到扁仿古,目光先是变得温和,然后是谦卑。

  在中年时期,他与中央工艺美院的高庄教授合作设计了提壁壶。其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

  1979年邓颖超访日时,将这套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日本首相。1992年邮电部发行紫砂邮票,提壁壶是其中一枚。

  晚年的顾景舟,开始向传统倾斜,追求紫砂光货素器,一再重申基本功的重要性。他私下曾说:“70岁前,我的壶上可以有别人的东西;70岁以后,我希望我的壶上再也不出现别人的东西了。”他甚至不愿再创作花花草草的东西。此时的他在紫砂艺术领域的成就,已得出神入化的造型之法和工艺之法,再不需任何装饰。

  聊到这,顾老的故事可以暂告段落了,下面我们来说说女紫砂大师。

  在紫砂的发展历史中,常被忆起的壶艺名家好像多是男性,有人一定会好奇,难道没有女性投身此行业吗?当然有。为了维持生计,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女性投入了紫砂这门职业,她们吃苦耐劳,同样也发挥聪明才智,其中更不乏具艺术天分者。只是由于历史记录的局限性,留名在册女性紫砂艺人着实屈指可数。

  前面我提到过杨凤年。她是清嘉庆年间做壶高手杨彭年的妹妹,参与过以时任溧阳县令陈曼生为主导者的“曼生壶”系列创作团队的紫砂壶制作。杨凤年具有鲜明的个人制壶风格:构思巧妙,工于花货,善用贴塑,且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壶型多是竹段、梅段、风卷葵等,但传器极少,现存公认的凤年传器大多藏于各大博物馆,民间收藏极少。

  在她之后,清嘉庆道光年间,又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冯彩霞。历史上关于她的记载也不多,只知道她善制喝工夫茶的水平壶,书法颇有欧阳询的笔意,所镌款字精巧有致。

  此后就不见有女紫砂壶大师留名史册,直到百余年后的今天。要说当代女性紫砂大师,蒋蓉,首屈一指。1995年她就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中国紫砂工艺史上首位女工艺美术大师。紫砂七老之一,被尊为花货大师。她制作的花器紫砂壶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动植物为题材,表现手法以仿生为主,让人感觉妙趣横生,浑然天成。她还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制作过国礼。她的代表作有荷花壶、百果壶、南瓜壶、西瓜壶等,都特别生动形象。

  紫砂七老,是指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这七位老前辈在上个世纪叱诧风云,创造了紫砂艺术的巅峰,在紫砂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随着2008年蒋蓉先生的离世,紫砂七老的时代完美结束,如今是他们的徒弟肩负着宜兴紫砂的发展重任。千年陶都,龙窑不息,薪火相传,名家辈出,在群星璀璨的紫砂史中,涌现出了更多的紫砂人,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不朽的独特篇章,如谭传海、李昌鸿、周桂珍、顾绍培、鲍志强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说句题外话,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目前只有4位,都是七老的弟子,徐秀棠(师承任淦庭)、汪寅仙(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朱可心、斐石民)、吕尧臣(先后师从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以及周桂珍(先后师从王寅春和顾景舟)。其中,汪寅仙已离世,她也是一位杰出的女紫砂大师,善于将自然美、原生态注入于壶艺之中。

  好了,今天我们从古论今,聊了5、6位紫砂名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与故事,是否让大家对紫砂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知呢?

  最后,再让我们回到紫砂壶的创始人供春这里。传说,供春曾做过一把壶,不泡茶时壶为褐色,往壶里注水,壶身随水位上升渐渐变色,注满水后全部变为绿色。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当沸水注入壶中,观壶色莹润如玉,听泉眼细流汩汩,茶香袅袅而来。只要有茶,紫砂壶就有用武之地。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愿老年朋友们日日饮茶,四时呷茶。品⼀盏纯粹,⼀盏美好,⼀盏慈悲。我们就在茶的安静,茶的温润⾥,从容不惊的悠度余下岁月。浩然之气常存,永享松柏之寿。

  

  作者简介:杨清茨,诗人、作家、书画家、主持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全国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家》杂志编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书画专委会副主席,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非洲多国文化大使等。现居京。诗作散文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诗刊》《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文艺报》《星星》《山花》《扬子江》《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百家报刊杂志;并入选《中国当代文学选本》《儿童文学》《汉诗英译》《中国2019、2020、2021年诗歌作品榜》《初心、红旗与新征程》《中国新诗排行版》《世界抗疫诗精选》《世界华语乡愁诗精选》(中英双语版)等国内外多个文学版本。

  主创的大型音乐诗剧《血沃中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获第八届长征文艺奖及文学领域多项奖项;诗歌收录央视人文类大型电视纪录片《笔尖上的中国》;诗歌《心灯》荣登中国教育电视台2018年“诗意中国”春晚压轴节目。散文获“塞酒杯”全国散文大赛状元奖及其他各类奖项。

  多次主持中国与他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书画作品常作为重要礼品馈赠多国总统及大使。2020年于京举办个人书画展。

编辑:刘娜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