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文学

“一支笔“的重量

时间:2022-04-11 08:50:33 来源:中国宪法传播网 作者:张国庆

  我的确没有求证过一支钢笔的重量,因为,下面我要讲述的内容,不是关于钢笔的起源或与之有关的收藏趣闻。

  但我要讲述的内容,却与一支普通钢笔的“分量“有关。四十年多前,那支重似千斤的笔,曾紧握在一位老警察的手里。

  不久前,我随“光荣之路”采访组,有幸见到了这位95岁的老警察——李敬。

  李敬,原名李永昭,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地下工作需要,改名李敬。1985年,从市局户政处处长的岗位上离休。

  虽已是九旬高龄,但老人的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语气沉稳而坚定。

  从12岁离家参到八路军120师独立一支队当“红小鬼”,再随县大队与侵华日酋转战于冀中大平原;从县公安局公安科长到天津解放后出任津南县公安局副局长;从六十年代历任北郊(北辰)、红桥公安分局局长到市局户政处处长。

  四十多年的烽火人生及公安保卫生涯,无数次穿越过生死,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和成长历程,无不让我们为之敬仰。

  而那段“一支笔”的往事,在老人的跌宕而传奇的讲述中,不过是一个平静的章节。

  1980年,时任公安红桥分局局长的李敬,被市局调任市公安局六处(户政处)处长。

  “李敬啊!这支笔可就交给你了,这张试卷要答好了, 我给你一百分!”这是上任前,市局一位副局长与他谈话时的叮嘱。

  几十年过去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仍在他脑海中记忆犹新……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财物开始大流动,随之而来的,是投亲靠友的外地人口纷纷涌入到城市。那时居民身份证还没有诞生,一个人的户籍属性,就此就成了备受关注热点。

  如果一个户限对象解决了城市户口,就意味着老婆孩子未来的生活有了依靠,从此拥有了学籍、分配、就业、住房、粮油、副食的各种生活保障。

  从此,那支跟随他多年旧钢笔,在手里变得日渐沉重起来。因为,外来人口来津落户的最后审批权就握在他的手里。

  用那支笔落下的批示,直接关联着一个人乃至无数个家庭成员未来的命运。

  那个年代,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百姓生活,城乡生活仍存在着巨大的落差,粮油蛋奶及其它日用品须凭票供应。一个外阜人,假如出差忘带了全国粮票,即使拿着钱,满大街也买不到一个烧饼或是一块饼干。

  在百姓们看来,最值钱的东西,不是什么金货、冰箱、彩电。任何有价商品也抵不过能拥有一个在津的非农业户籍身份。

  每年,几百甚至上千提交的户限对象审批卷宗,从片警手中逐级上报到市局户政处,经层层把关后,最后基本符合政策的,全部送到李敬的案头。

  一份份报送来的卷宗,在李敬的心里堆积成了的一道无形的山,手中的笔也重似千斤;妻投夫、夫投妻,父母投奔子女、伤残病重,生活无依靠,几乎每个户限对象背后都有令人同情和无助的生活经历。

  只是,申请落户者条件必须符合当时天津的落户政策所规定的情形,批准或不予批准,完全掌控在李敬的这支钢笔之下。

  当时,李敬的大名,在全市的户籍民警中几乎无人不知。因为,在户限对象落户审批表里,最关键的一栏,都留有他签下的大名。这就是当年的户政“一支笔”。

  毋庸置疑,“一支笔“就是一种无形的权利。

  权利,握在手里,但在李敬心里却有一道自我监督的标尺:那就是,不符合落户政策规定的,无论找到谁,也别想让他手里的笔发生偏离。

  “一定用好这只笔,让这张答卷拿到一百分!”

  每次落笔签名之前,李敬的脑海里总回响起市局领导的那句话。

  “我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是党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公安领导干部,解放后,我们少数进城干部因为没有守住底线,最后被贪婪和欲望驱使,沦为人们的罪人。这些残酷的教训是不能忘记的!我手里这支笔是不能跑偏的!“

  说到此处,老人的表情很是激动。

  当年,有多少人通过关系找到他“笔下”求情的事,老人已经无法说清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有两件小事仍没有忘记。

  市里某单位一位领导的夫人,某日专看望李处长,因多年工作关系,彼此间的确很熟悉。客套话过后,对方拿出一张纸条,说,这个户限对象家庭的确很困难,请李处长关照一下。说罢,随手拿出一个信封,迅速塞到的抽屉里。

  但结局是,信封被李处长当场言辞退回,户籍申请因不符合手续也被退回。而这个多年的“人情”关系也就此宣告结束。

  八十年代初,李敬一家住在市内一处旧平房区,四口人居着两间普通平房。虽地点偏器,胡同纵横,人口密集,但仍挡不住少数户限对象的暗中寻访。

  某日傍晚,李敬刚下班,有个青年敲开了家门,进门先将手里的篮子放在地上,之后跪在地上说:“李伯伯,我的确是太困难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您务必收下,”说罢,起身跑出院门。

  青年是为外阜的妻子和孩子申办落户手续的,此前,李敬曾接待过他的咨询,熟知其家庭情况和困难。

  没想到,对方竟悄悄跟踪下班的他回家。丢下两条高级中华烟盒和两瓶茅台酒拔腿就跑。

  第二天,李敬将这些礼品交给处的内勤民警,当天,礼品被青年领回,临走时,李敬安慰他说,只要符合落户政策的,申办手续齐全,我们一定会按政策办理的!

  让对方意想不到的是,两个月后,片警突然登门的通知他,你的户籍申请被批准了!

  在户政处的五年间,经他那支笔批准的落户人口究竟有多少?我们至今无发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了。

  但是 可以想象,当年成为“城市”人口的幸福与自豪,一定会永远深埋在每个人的心里,伴随他们的一生。他们的下一代一定会为自己是天津人而骄傲。

  在此,我希望他们记得,当年曾有“一支笔”改变的他们家庭成员的命运,更请他们记住,当年握住这支不跑偏的笔,在试卷上答了一百分的老警察名叫李敬。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