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乡村

钱文荣:中国乡村能否走出一条“个性化振兴”之路?

时间:2022-02-01 14:50:01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作者:钱文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路径。

  2018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了全面具体部署。

  乡村振兴大方向既定,具体的方式如何抉择?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广大农村无法忽视的巨大差异性和难以回避的不平衡性面前,什么样的振兴模式,可以将参差多态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炬火、持续变革的活力?遍历中国东中西部的实地调研,一个关键词在我们眼前浮现——个性化振兴。

  一、为何要个性化振兴

  对于今日中国乡村而言,个性化意味着什么?

  中国乡村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人群生活方式与生计模式也就千差万别;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烙印多样多变,文化传统与风气习俗也就多样多变。这就决定了我国现存近60万个村庄的复杂异质性。没有一个模子刻出的两个村庄,这样的五光十色,本身就是乡土中国重要的遗产,就是面向未来的可贵价值。

  河北隆化打造“四季草莓”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是人的聚合,自人情社会、熟人社区脱胎而来的中国乡村,个性也体现在社会运行的多个维度。

  基层治理模式的选择,如何选贤任能,如何“摆平理顺”,可以有个性;村庄凝聚力的形塑,如何厚植良好风气,如何团结邻里力量,可以有个性;村庄走出一条日新又新的道路,如何经济做强,如何发展优化,取舍决断间更彰显个性。不断生成生长的乡村个性,包孕着乡村发展种种可能性,机遇的火花在此闪烁,探索的潜能于焉释放。

  对于今日中国乡村而言,何以能够个性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相衔接。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启程时刻,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步落实,诸多新理念赋能的农业现代化不断铺开,是乡村个性化振兴的历史方位,也是乡村个性化振兴探索前路光明的底气所在。

  二、个性化振兴的图景应是怎样的?

  个性化振兴应是自主化振兴。乡村振兴走向个性化,要激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令广大农村群众可以按照其自身愿景探求乡村发展方式,挖掘家园的能量与价值。在乡土上,农民生长于斯,发荣于斯,与乡土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地缘纽带,与当地要素资源、发展优势、社区风貌、文化基因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对乡村的了解、体验和认同都是外人无法比拟的,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更是乡村个性化振兴最需要重视和依恃的力量。

  乡村振兴走向个性化,特别要考虑农民的感情寄托、理解农民的思路指向,依靠农民动力源、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度、反映农民新期盼。相应地,设计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更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符合农民意愿、获得农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个性化振兴得以真正落实。

  个性化振兴应是创新式振兴。无创新,即无个性。一个村庄与其他村庄采用雷同的发展模式、套路化的治理方式,难言个性化振兴。在提倡差异化发展的思维下,需要认识到,差异的活性需要以创新的水准来维持,而创新的水准又取决于人的素养的提升。个性化振兴在此就需要接通乡土中国的知识转型,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好、更充分的机会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拥抱当下创新潮流。只有个性化振兴的实践者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始终保有向世界开放的眼界,个性化的未来,才不至于无以为继;个性化的方向,才不至于发生根本偏差。

  当然,个性化振兴中的创新因子,也须立足于乡村自身条件。创造性与乡土唯有紧密抟合,创新才能有汩汩不竭的活水滋养,振兴路上才能有层出不穷的新意绽放。

  个性化振兴应是合力式振兴。乡村振兴虽曰“个性”,但不能“独”,不能单打独斗。从村庄内部说,村集体与党组织应有效配合,共同动员起村庄合力,动态吸纳意见,形成合理的谋划平台;从村庄外部看,可善用形势政策,可依托市场力量,更可兼收并蓄多元治理力量,实现经济要素合理重组,治理资源尽其可用。百姓有心气,能支持;政策有余地,能鼓劲;外部力量既专业,又确实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方合力之下,必然形成共赢局面。

  三、个性化振兴之路如何走稳走实

  从乡村的个性特点出发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是个性化振兴的“起手式”。不过,这条道路要走稳走实,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小心一些陷阱。

  首先,讲求个性化发展,不是不能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的好经验好思路往往可激活自家想法、打开自家视野,只是简单照搬则不可取。

  据了解,仅在陕西,试图学习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袁家村模式的村庄就有近60个,但真正复制这一模式获得成功的乡村寥寥无几,原因在于这些乡村停留于表面复制,未能耐心学到其精髓,更未能将新项目与当地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这是村居还是墓地?

  其次,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急于求成、刮风搞运动。有的强行推进村庄撤并、赶农民上楼;有的在规划和建设中追求整齐划一、集中建房,乡村失去了独特的味道和特色;有的在产业布局上出现重复、雷同现象……个性化振兴任何时候都不能搞“大水漫灌”,施政者需要给基层多一点空间,自己多一些耐心。

  吸取了这两方面的教训,要实现乡村个性化振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施政者何为?目前看来,可能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保持足够的定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更不能越过改革底线,犯颠覆性错误。

  二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特别是各地在编制省市县层面乡村振兴规划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编制乡村层面的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突出乡村的特点、体现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突出乡村内部功能的多重性、乡村之间功能的互补性。防止在缺少科学规划或方案的情况下就盲目推进、随意推动,防止忽视乡村差异性多样性盲目模仿、千篇一律,防止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功能雷同。

  三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地探求符合乡情村情实际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善用市场力量实现乡村个性化的“脱颖而出”。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天地农大 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