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外部性、长周期性和准公共产品属性等特征。在大力培育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同时,还需强化流通设施建设、资源要素保障、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的外部支撑体系,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角度看,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些基础性支撑条件还存在短板弱项。农村流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村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商品和生活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环境也需进一步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特别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难以满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需要,在要素保障方面还需切实发力;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涉农资金供给渠道单一,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障碍尚未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尚有差距,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不足;等等。
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需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撑体系,从流通体系、人才供给、农技创新、资金投入、城乡融合等方面入手,以完善外部支撑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好保障。
一是健全循环畅通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扩大农产品流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是推动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具体来看,要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城乡交通、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村物流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物流短板,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安全高效流通;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加大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的力度;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体系,培育壮大品牌经营主体,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品牌营销管理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覆盖面,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测预警,更好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二是健全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供给体系。应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际需求,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引导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需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提升对高端人才、城市人才等引进人才的服务质量,拓展和畅通城镇人才下乡的通道;另一方面,需加强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的培育,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升农业职业教育质量,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和实用人才培训,提升当地农业人才素质,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造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三是健全创新与推广紧密衔接的农技支撑体系。提升农业竞争能力,关键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约束。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面向农业农村科技重大需求,围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等关键技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攻关,提升农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健全农业技术体系,坚持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技术集成与成果组装配套、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农科教协作与产学研联合;加强农业科研机构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公益性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发展市场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搭建农技供给者和需求者高效对接的平台。
四是健全高效协同的资金投入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是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支持农业农村的力度,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长效机制等,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助力农业农村更好发展,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建立涉农投融资平台,鼓励、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使更多适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产品发挥应有作用。
五是健全有利于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体系。以县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提高城镇化水平,重点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村人口市民化;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上发力,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统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县的重点帮扶力度,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使其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