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演艺

借助数字化传播 江苏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戏迷”

时间:2022-02-21 16:30:2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海辰

  兰兰舟

  边靖婷、杨淅

  王彬彬

  当传统戏曲遇上数字化浪潮,当悠久传承遇上创意十足的“90后”“00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江苏省有这样一批青年戏曲爱好者、传播者,他们忙碌在大屏、小屏、直播间和戏曲舞台,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他们“破圈”的密码是什么?新华日报记者走进他们的戏曲天地,请他们一一道来。

跨界混搭 “京腔+国风”火遍全网

  年轻人究竟爱不爱看戏?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90后”“00后”成为抖音听非遗戏剧的主力,占总观众的52%。至2021年11月,非遗戏剧视频累计播放600亿次,累计获赞22亿次——如此庞大又年轻的受众群体,在传统戏剧领域里,简直不可想象。

  报告还显示,非遗戏剧在抖音受热捧的同时,戏剧跨界也应运而生。在统计的非遗戏剧视频中,戏剧和国风歌曲、变装、漫画、说唱、书法经常混搭。“90后”“00后”在网络上将传统戏曲唱出新玩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和参与。

  2021年4月,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5位“00后”女生,用京剧声腔翻唱古风歌曲《赤伶》,一举走红。视频在抖音平台获赞破2000万,五人组合“416女团”就此成功出圈。如今,其中两人边靖婷、杨淅正式入职江苏省京剧院成为京剧演员,并在2月15日线上播出的“苏韵流长”2022江苏元宵京剧演唱会中精彩亮相。

  2月16日,新华日报记者来到江苏省京剧院的排练场,见到了这两位00后姑娘。“我从小就爱国风歌曲,学京剧之后就喜欢用京腔翻唱一些好听的歌曲。”专工京剧老旦的边靖婷2017年就开始玩抖音,算是短视频大潮中的首批弄潮儿。点开她的抖音主页,除了搞笑风格之外,几乎都是京剧老旦声腔翻唱国风歌曲的视频。专工程派青衣的杨淅的抖音视频中很多都是汉服造型和婀娜多姿的戏曲旦角指法。

  2019年9月,结束了一堂基功把子课后,两人坐在上戏的教室里合作了一段国风歌曲《关山酒》,用京剧老旦声腔和程派青衣声腔一人一句对唱。“那时没多想,就觉得好玩,于是一拍即合,就用手机自带的耳机线在全民K歌里录的,效果很一般。”意料之外的是,很快《关山酒》的点赞数突破百万,“就这样火了”,两个小姑娘很开心。

  自那之后,两人经常合作录歌,边靖婷负责选曲,杨淅负责选行头。在她俩的带动下,宿舍里其他女生也加入进来,这才有了后来的五人合体。

  如今,她们有了自己的观众群。对于“你为什么喜欢传统戏曲”这一问题,群里瞬间收到很多网友的留言。网友“梧桐”说,自己爱的是传统戏曲的唱腔,每个地方剧都有自己的特色,结合地域习惯和特色,细细品味,百转千回,越品越有意思。网友“集市”说,千百年的传承是戏曲最迷人的地方,透露出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对此,边靖婷表示,让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是自己的视频能够激发观众对京剧的兴趣。杨淅说,很多观众看了视频后,主动去搜索京剧,知道了很多京剧名家,发掘出新的爱好,成了票友,让自己很开心。

  “416女团”的成功,并非一夜爆红,也不是为了出圈刻意为之的策划炒作,一切都源自她们对传统文化、国风音乐、国粹京剧的真心热爱。而这样的真心热爱,也感染和带动众多同龄人走近戏曲,接触国粹。

  抖音非遗戏剧报告也指出,“正是非遗戏剧创作者、喜欢戏剧的观众,共同掀起戏剧热。一方面,非遗戏剧创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戏剧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网友在观看、点赞、评论的过程中感受到国粹之美。”

  网友“程先生”表示,“416女团”通过短视频激发年轻群体对于京剧艺术的关注和了解,成为潜在受众,有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台下十年如一日的苦练,到台上迸发出的惊艳,她们给我们展示的是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互动直播 让听戏成为每天的习惯

  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汹涌袭来,又一批传统戏曲的布道者开辟了互动直播的阵地,让戏曲无处不在,让听戏成为年轻人的日常习惯。

  “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2月16日晚,进入“子佑戏曲”抖音直播间,京剧《沙家浜》经典唱段《智斗》正进入最高潮。“90后”主播王彬彬一人分饰三角,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浑厚深沉,时而细腻婉转,把阿庆嫂的沉着冷静、刁德一的诡计多端、胡传魁的草包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一众票友们在弹幕里连连叫好,不一会儿直播间的点赞热度蹿升至30万。

  “2008年暑假,刚刚高三毕业的我偶然看到锡剧泰斗王彬彬去世的消息,这才发现我竟然和这位大师同名,我和戏曲的缘分也从这里开始,这一唱就是14年。”王彬彬告诉记者。凭借一把好嗓子,非科班出身的王彬彬成立了50多名戏迷票友组成的“子佑戏曲工作室”,渐渐也小有名气。

  戏曲题材受众面窄,观众大多以老年群体为主,线下叫好不卖座,无法吸引年轻观众,怎么办?王彬彬想到了短视频平台。2018年9月,王彬彬发了第一条视频,手拿话筒在开封府前唱《铡美案》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2020年春节假期,王彬彬又开始尝试直播唱戏,一时间直播间人气爆棚,粉丝量猛增至近10万,还有许多新晋年轻票友加入粉丝群,把听戏当成每天的习惯。这让王彬彬意识到,原来还是有不少年轻人喜欢戏曲的。

  引来流量,更要留住观众。后来,王彬彬还时常与不同剧种的演员连麦对唱,模仿不同的唱腔戏种,将表演片段剪辑成小段,力求把传统戏曲玩出新花样。在他看来,戏曲的传承需要新鲜血液,需要精品力作,更需要找到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只有让观众认可,他们才会喜欢戏曲,愿意传播戏曲,才能让戏曲在大浪淘沙中历久弥新。”

  “百戏之祖”昆曲的从业者也加快脚步,赶搭网络流行快车。

  不到3个月时间就用29个作品收获数万粉丝,来自苏州的青年昆曲演员“兰兰舟”火了。戏曲假发是怎么弄的?昆曲演员的化妆包里都有什么?她用活泼有趣的视频一一道来。在抖音上,她最“出圈”的视频是《戏曲台步那些事儿》,解密“台步”是怎么练成的。网友们的留言也十分欢乐:“我看过一个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走路,跟飘似的。当时震惊了,我以为有轮子。”

  兰兰舟告诉新华日报记者,“之前在昆曲博物馆演出,发现观众普遍年轻化,大家跟随演员的情绪,会笑会落泪,这就是所谓演员与观众的‘共情’吧!”

  其实,江苏省昆剧院更早一些就开始试水线上直播演出,和观众互动。2020年4月,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春风入戏”昆曲线上演唱会在“全民K歌”APP上线,省昆老中青三代同堂,演唱会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10万人次。同年8月,由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和省昆联合打造的昆曲《世说新语》系列在B站直播首发,变剧场看戏为“网络追番”,网友边看戏边发弹幕,着实新鲜。

努力破圈 激发新的文化想象

  曾几何时,传统戏曲观众的“老年化”倾向,引来业内不少忧虑。但如今,传统戏曲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这股潮流,和当前流行的“古风”“国风”热有关,和新媒体传播手段有关,和更多戏曲人想尽办法主动破圈的接续努力有关。

  著名京剧坤生王珮瑜在2022年B站首届元宵晚会上,与阿兰跨界合作,把戏曲唱段和流行乐相融合,全新演绎许嵩的《燕归巢》,将团圆的内涵创新呈现。同一台晚会上,著名京剧花脸孟广禄搭档青年戏曲演员,以影视化的手法重现了《将相和》《定军山》《锁麟囊》等经典国粹,呈现了戏曲的不同行当和精神内核。

  无独有偶,越剧当代领军人物茅威涛在2022央视元宵晚会上,与首位虚拟越剧演员“上官婉儿”同台献艺,将跨次元玩出新高度。游戏人物“上官婉儿”三年前跨界拜师茅威涛,成为越剧女小生。从游戏虚拟世界中的越剧皮肤,到元宵晚会现场的全息技术的创新演绎,充分展现出越剧女小生的独特魅力。

  戏曲名家频频尝试与新媒体、二次元对接,名角大腕纷纷放下身段“就青年”,让戏曲进校园、上网络、覆盖二次元。

  1月19日,“中华淮剧”在B站上传了由我省淮剧演员陈澄用淮剧戏腔方言翻唱的《神女劈观》,这是游戏《原神》中的一段剧情过场动画,短短数日便收获140万点播量,弹幕留言叫好一片。

  “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宋婷表示,尤其是大数据无处不在的今天,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想要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戏曲的魅力,必须要学会利用媒介,学会抓热点、‘蹭’热度。”

  当然,传统戏曲有哪些“变与不变”,各种创新是否会让它们“变了味”,这个问题也客观存在。不过,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对此应当持包容态度:戏曲传播,在“意”不在“形”。戏曲数百年来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断吸收时代文化精华、满足百姓需求的改变中,戏曲才最终变得更加丰富和迷人。

  省戏剧文学创作院的青年戏曲编剧俞思含除了进剧场看戏,还会在微信、微博、抖音的视频号平台上关注致力于传播戏曲元素的博主。“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播破圈模式。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深入融合,既能为新媒体平台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高质量内容,也能令戏曲更高效、流动地传播给广大人群,并基于大众审美的变化,不断丰富艺术表现形式风格。”

  站在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高山冰认为,这批青年人“出圈”的原因,主要是展演平台变了,用户阅读习惯变了。在数字化浪潮中,戏曲展演和阅听习惯呈现出主体的多元性、时空的交织性、媒介的融合性和形式的交互性等特征,“年轻一代戏曲爱好者的热情、创意以及对当下审美的理解与追求,遇上以视觉化、互动性、娱乐化见长的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的兴起,两者碰撞出时代的火花,传统的艺术在交互性、沉浸式的展演中生发出新的文化想象,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戏曲跨越千年走到今天,将以何种姿态继续前行,为当前所关注。当下青年观众到底想要看到怎样的戏曲文化,也值得更多探究。立于新媒体的滚滚潮头,当代年轻人正用他们的智慧和理想构建出全新的文化谱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激发新的文化想象,让我们一起展望并期待。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