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整理书籍的时候,看到了几本文学鉴赏,随便翻了翻,看到有讲述与历史相关的几个章节,看着看着忽然想到几部电影,便花了几个小时时间又重温了一遍,看完后出于个人喜爱,给大家分享几部‘艺术’与‘美学’相结合的电影。
也许评分不高,也许争议很大。
但涉及电影的这两位导演,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
许鞍华的现象艺术--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的生活。
《明月几时有》选择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2017年7月1日首映,显示出了它与政治、与那段特殊历史背景显而易见的密切联系。
当年去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奔着周迅去看的,更多的还是为着特殊的题材,好奇许鞍华导演能够拍出什么样的‘现象艺术’。
许鞍华,香港女性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在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一个香港、乃至华人地区获奖最多的女导演。
从影40年来,7获金像奖最佳导演,3次金马奖最佳导演,2011年更获亚洲电影大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她以风格多变、但始终保持着人文气质和文化思考的电影一点一滴地引领着香港电影的半边天。从她的电影中,可以窥探一半的香港历史。
《明月几时有》:改编自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梁家辉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娓娓道来故去的一切,讲一个逝去却应该被记得的故事。各色人等在这一段香港历史下一一登场:有作家茅盾和他的发妻,有带着爱情期待和生活热情的小学老师方兰,有状似游侠本色的刘黑仔,还有嵌套在其中的阿妈和底层小人物们。他先描述这个社会风貌以及世故人情,再把范畴扩大到整个“大”时代。他立足于“人”的刻画,则并不在意这段历史中必要出现的史诗级人物,比如国共,比如毛蒋。情感的波动是隐藏在每一个细节和眼神当中的,叩问的是亲情本身的山之高,海之深。
许鞍华的电影,常常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代入感,家长里短的生活,让人感觉平凡,而又伟大,不知不觉间就感动了你。如《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孤独与亲情的涌动;如《岁月神偷》一个显得俗套的故事外壳下那种暖人的精神内核。
尽管这部片子更深的层次,我觉得它是讲的是离乱之下人的风貌,当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战火摧毁、扰乱、击溃后,中国人的抉择与坚守,它是由一隅来见一种文化。许鞍华不会为了戏剧化的需要,去做简单的标签化,对于她来说,“人的真实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
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这种明月,也就是杜甫诗里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浪漫也是电影艺术的另一种表现。
《妖猫传》是“很陈凯歌”,却又“很不陈凯歌”的作品。
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黄土地》,该片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1987年凭借剧情片《孩子王》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1993年执导的文艺片《霸王别姬》成为首部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
接下来的几部电影,陈凯歌几乎被推上了风口,争议不断。
2015年执导剧情片《道士下山》。2016年8月执导剧情片《妖猫传》。
记得《妖猫传》刚上映时,去兴冲冲的看了,也觉得画面美得不行,电影讲的另一版‘杨贵妃’好凄美,守护的人也引得我去深思。但网上的种种评价却不是这样,说什么的都有,最多的就是在评价陈导的水平如何如何。
《妖猫传》该片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了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搅动长安城,诗人白乐天与僧人空海联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的长安城,白乐天本是朝廷要官,却为了收集写诗的素材而甘愿被贬为起居郎。长安城内连连发生离奇的死亡事件,就连当今圣上也难逃厄运离奇身亡,这一切都和一只神出鬼没的妖猫有关。日本僧人空海本为了替皇帝解咒远渡重洋而来,却和白乐天意气相投,两人决心携手调查案件真相。
一首如怨如诉的《清平调》表明,妖猫作祟和三十年前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之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追寻着曾经迷恋杨贵妃的阿部仲麻吕所留下的日记,白乐天和空海一同见证了大唐曾经的荣光,亦揭开了当年隐瞒至今的阴谋。
陈凯歌是非常典型的第五代导演。他是文化气质很浓厚,且‘很有腔调的范儿’,又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色彩。
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出了自身的改变:拿下金棕榈,乃至新世纪之后,陈凯歌开始尝试商业与艺术融合的电影,有了那部著名的《无极》。
因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陈凯歌之前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艺术电影这个体系下完成的。这样的电影,至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他仿佛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一样,此后的电影,之前的艺术范全不见了,反而一直在商业与艺术的风格之上探路。
这样的路线,到了《妖猫传》中达到了顶峰,因为《妖猫传》从各种配置来看,乃是一部很典型的商业电影。而陈凯歌《妖猫传》的艺术风格和主题中,却容纳了少见的第五代导演的固有风格。无论是陈凯歌用6年的时间造了一座城、种了2万棵树,所呈现的真实质感视觉,还是电影如聊斋、搜神记那样的奇闻异事风格,电影的故事虽然是通俗的,但处处体现的是“东方式文化思维”。
比如对《长恨歌》的解读,爱与恨的嗔念,诗人与僧人为主角,修身、齐家,用诗歌上下阕对应的手法解读电影文本,历史洪流下的角色写照,这些都是东方式思维。整部《妖猫传》就是用东方的思维方式去拍了一部电影。
“色本是空。世间万物,皆由心生。比魔法更可怕的,是人的心法。人心生出恶念,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观赏电影,大部分人更是当看戏。
正如陈导所说的,‘他总是高估现在的观众。’
现在电影没有变,拍摄手法没有变,艺术也没变,变的是难以取乐的观众。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布景去建设,才会有那样出色的视觉冲击力,才会有千年后的极乐盛世。
所以,艺术的美,不仅局限于那些条条框框,更多的是艺术家独特的风气傲骨。
电影导演,是创作者,也是艺术家,他们大笔一挥,就创造出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用电影为中国文化发声,为美好的艺术发声,为边缘的弱者发声。”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