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影视

绵延不绝的哲思匠心

时间:2022-04-07 14:44:3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悦华

  图为纪录电影《天工苏作》海报

  苏州非遗画卷在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中缓缓展开。烟雨水乡,粉墙黛瓦,亭台轩榭,吴侬软语,12位非遗传人悠然其间,讲述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9项苏作的前世今生,还有绵延不绝的哲思匠心。

  影片以水墨烟雨中走来的孩子与独白开启。明清时,姑苏城能工巧匠辈出,一个行当几百家字号,求学童子无数。以至行会规定,一个字号限量收徒,隐瞒多收,严惩不贷。磕过头,递上文契,就是手艺人了,择一事终一生,从此专心学艺、修身做人。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传人汪筱文。苏州灯彩有1500多年历史,灯彩匠人曾是暗夜中的“光影魔术师”。汪筱文从事灯彩技艺50多年,为了制作“万眼罗灯”,他每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两孔间隙不超过一毫米。眼睛已不适合这种精细工作了,可他不甘心:“还要搏一搏,起码让孩子们看一看,真正的匠人是什么样的。”他每周讲20多节课,将女儿汪丽秋培养成灯彩传人。他说:“世界上的灯,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看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看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儿。”

  电影全程采用旁白,声画合一,展现了苏州人生活与艺术的融通,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唐宋时,苏州是舟楫云集的商业中心。摇摇晃晃的行舟上,苏式船点临水而生。两岸山塘,一叶轻舟,色香味兼备的船点近乎艺术品,令人不忍动筷。董嘉荣是苏式船点名匠,曾在国际大赛夺得金奖。后来他因为手抖,将船点手艺搁置数年。亲情唤醒了沉睡的手艺,董嘉荣尝试重拾绝活儿,他现在做的船点,都以孙女喜欢的童话角色为原型。

  “一棵紫檀树,需要上千年才能长成,有一种独特香气,这是时间封存在木头里的味道。”为了打造考究的明式家具,非遗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宋卫东不惜花费两年时间晾晒木材,始终坚持手工打造。他说,只有手作才不会辜负木材的灵性。最为精要的是连接各部的榫卯。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髓,无论怎么摔怎么撞,榫卯必须始终如一。绵绵哲思,就像刨刀下片片飞扬的刨花。物我合一,至臻至善。这大概是非遗传人与普通工匠的根本区别吧。

  几乎所有手艺人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古老技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建筑设计师薛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香山匠师的代表。他们传承的营造技艺有2000多年历史,香山匠师曾是故宫宫殿群、明代皇陵、苏州园林的营建主力军。去年,父亲薛林根将公司交到薛东手里。让薛林根忧虑的是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面临“断代”风险。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人陈文做了大胆尝试,让15台缂丝机“空降”北京演出现场。“一寸缂丝一寸金”,看着精细闪亮丝线来回穿梭,年轻女士们迫不及待坐到织机前,体验这门拥有2500多年历史、织品随张骞远赴丝路的神奇技艺。缂丝跨越千年、萦绕现代人指尖的无缝对接,让陈文对这门古老技艺的生生不息更加自信。而苏绣大师姚惠芬挑选传承人的谨慎,是她对2000多年刺绣事业的庄严承诺。她不断叮嘱求学者:“这是一辈子的事,一定要想清楚了。”影片中她长发低垂,衣袂飘飘,精美双面绣妙手轻点。年轻的求学者与姚惠芬坚定站在一起的背影,唯美感人。

  技近乎道。孙曾田导演的《天工苏作》,生动细腻地纪录了技、艺和人的关系,也用诗画般的镜头语言向世人讲述江南文化的深邃韵味,令人陶醉。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