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艺术

音频产品带来“悦耳”生活

时间:2022-04-11 11:13: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李雪钦

  通勤路上听广播剧、做家务时听音乐、睡前听有声书……收听在线音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智能终端普及,在线音频平台不断深耕内容资源,加强个性化、场景化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一位音频主播在家中录制有声小说

  多样内容受欢迎

  “音频内容具有陪伴的特质,能让眼睛和双手得到休息,也能帮我们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进行自我提升或娱乐休闲,在开车、坐车、走路、做饭等不同时候都能听。”在北京一家文创企业上班的邱女士说,“音频是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每天在上下班路上会听2小时左右,十几天就可以听完一本书或一门课程,效率挺高的,不经意间获取了知识内容,感觉很有价值。”

  像邱女士这样通过听在线音频获取内容的人越来越多。艾媒咨询数据分析机构调查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6.4亿人,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为220亿元,同比增长67.9%。中国在线音频用户中有48.8%每日收听时间在2小时以内,使用时长为2小时至5小时的用户占49.9%。

  在线音频的吸引力何在?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使用场景来看,音频产品能覆盖用户工作通勤、做饭、跑步等日常生活的大量碎片化时间段,在移动场景里更有优势,受运动的影响比较小,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相对于视频的直观呈现方式,音频和阅读有类似之处,给人留下的联想空间更大,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在线音频内容与形式日渐丰富,可满足人们放松心情、提升自我、获取资讯等日常需求。荔枝音频平台日前发布的《有你在我“声”边·中国青年2021互联网音频收听报告》显示,除了情感和亲子类节目外,文学、语言学习等内容日渐受到欢迎,防疫期间,越来越多宅家的年轻人通过音频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差异化服务是关键

  在线音频平台围绕“声音”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如音乐、电台、有声书、广播剧等,促使内容种类朝多元化、精细化发展,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其中,有声听书业态增长强劲。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发布的第1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有声阅读规模持续扩大,中国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我每天晚上睡前会专门抽出时间聆听名著经典,听有声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知识。”大学生小杨说。

  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少音频平台各有应对之策。例如,喜马拉雅重点引进优质IP,与阅文集团、中信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大量经典名著、畅销书的有声书版权,充实版权库。蜻蜓FM取得中文在线旗下部分数字作品授权,扩大内容库,并在情感、娱乐等领域加大投入。只有保证内容上的竞争力,打造独家、具有差异化和富有平台特色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黏性高的忠实用户。

  从用户角度看,在线音频产业应加强个性化、场景化服务,提升内容丰富度、音质音效、智能推荐、功能体验、互动机制等,同时加大对音频社交模式的开发力度。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用户愿意通过在线音频认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同好社交已经成为新生代群体的重要社交诉求,如荔枝平台等社交属性强的在线音频社区已成为“在线音频+同好社交”的重要平台。

  从创作者角度看,音频平台对各类优质创作者的支持力度应加强,通过流量匹配、红利增收等途径为创作者提供发展平台,深耕场景化运营模式,提升内容传播效率。

  收听场景不断拓展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中国成年国民听书介质的调查显示,听书介质已日趋多元化,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例较高,为17.5%;有10.8%的人选择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听书;有10.4%的人选择通过“智能音箱”听书;分别有8.8%和5.5%的人选择通过“广播”和“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听书。

  得益于手机、手表、音箱、车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在线音频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可以提供更便捷的收听体验,音频内容能加快触达用户,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个场景,为“耳朵经济”带来更广的发展空间。

  围绕音频平台的产业链正快速发展,一方面,音乐达人、配音达人、音频播客等持续创作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内容;另一方面,智能音箱、穿戴设备等产业链新形态出现,产生了全新的应用场景,为在线音频行业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终端设备逐渐发展,人们获取音频内容的渠道更丰富了,收听场景的拓展使得音频行业前路广阔。”刘大成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和终端设备,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未来音频行业仍是比拼优质内容。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付费会员以及专业化的垂直业务是未来内容市场很有前景的发展模式。平台需要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价值及实现方式,加强内容把关,提高内容制作水平。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