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艺术

泥纸混塑民间艺术里的质朴与温情

时间:2022-05-11 11:07:52 来源:银川日报 作者:李尚

  钟彩银

  钟彩银母亲制作的泥纸混塑制品。

  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盆盆罐罐等收纳容器,如今用惯了塑料、陶瓷、不锈钢等材质的容器,很难想象过去人们会使用纸糊的容器。贺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纸混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彩银的母亲就擅长制作纸糊的容器,并把技艺传给她,希望通过一件件泥纸混塑制品,让人们看到民间技艺的文化价值。

日常物件的价值

  钟彩银的老家在甘肃庆阳,以前在当地秦腔剧团唱武生,是周边乡镇的角儿,只要她上台,票价都要高一点,而如今退休后成为泥纸混塑的传承人,主要是因为她的母亲。

  “我母亲会做的东西特别多,以前家里的各种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做的。”在贺兰县文化馆里,摆放着一些钟彩银家的泥纸混塑制品,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她母亲留下来的。这些泥纸混塑制品都是容器,高一点的缸用来装粮食,大大小小的笸篮用作日常收纳,泥纸混塑容器上有装饰画,有剪纸,还有用烟盒拼贴的图案,每一件都透露着民间质朴的艺术情趣。

  以前,这些物件在钟彩银眼里不过是些日常用品,她更喜欢秦腔,并不在意这些。后来家里突遭变故,她无心表演,被调到图书馆,在那里读了不少书,还写了一本小说并获奖出版了。与此同时,她也第一次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明白了那些不起眼的物件,其实饱含着深远的价值。

  2006年以后,她开始关注母亲擅长的技艺,不断学习、挖掘、整理,也开始自己在传统民间技艺上的探索。后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来到钟彩银家,看到那些泥纸混塑制品,表示这个项目在当时全国还是空白,于是钟彩银更是倾注了不少精力在这个项目上。近几年她随儿子来到银川,并于2018年被评为贺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纸混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耗时耗力的工序

  “小时候我们都要帮着母亲做活,尤其是这个泥纸混塑,可是把人给做伤了。”钟彩银说,一个泥纸混塑制品要好几道工序,每一道都耗时耗力。

  小时候家里好一点的纸用来包书皮,不舍得用来做纸泥混塑,就攒够几件破衣服、破棉布,和着旧书烂纸,在水里浸泡三天,这叫泡纸茎。泡好的纸茎经过浆洗,反复揉搓,洗到表面光滑,接着用棒槌砸,直到砸成糊糊状,挤干水分再用清水浸泡冲洗。洗好的纸糊要把水挤干,和上少量胶泥,揉成软泥状,放在手中拍打,并一片片拍在模子上。待其凝固到一定程度,基本定型,还要用木板继续拍打表面,使其平整紧实。成型的泥纸混塑容器在水分蒸发掉一半的时候,要从模子上卸下来,一般需要两个人一起操作,不能太使劲,以防变形,卸下来后还要尽快用绳子绑住,否则容易变形扭曲,或者破裂。接下来趁着刚拍好的泥纸混塑容器还没干,将边缘不规整的地方修剪一番,用棉布包边、晒干,最后在表面糊上干净的纸,进行最后的美化装饰。

  “以前在家都把泥纸混塑叫作拍纸缸、拍笸篮等,工艺上主要是这个‘拍’字。”钟彩银解释,纸糊兑了胶泥后,在手里就要拍好多下,拍得越光滑细腻越好,在模子上拍也要拍得紧实、均匀,否则成品不牢固、不美观,之前的劳动也前功尽弃了。

  贺兰县文化馆里有一件泥纸缸,表面已经严重发黄,但缸本身还很结实。钟彩银说,这是母亲留下来的,用了这么多年,现在依旧没有破损变形。“之前我弟说扔掉算了,母亲不愿意,说要扔除非等她没了,毕竟当初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真不舍得。”

传承技艺也要传承文化

  说起母亲,钟彩银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名字叫《母亲的艺术》,这是她专门为母亲写的,里面记录了母亲手艺以及相关作品。在书中,能看到母亲搓麻绳、剪纸、做布鞋的照片,有家里保存的各种民间手工艺制品,还有母亲曾经讲给她的传说故事,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不光是书,钟彩银还给母亲办了一个博物馆。她收集了母亲的7000件物品,腾出一间屋子专门陈列,后来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受到各界关注,母亲的积极性更高了,天天忙活着做东西、画图样。“有一点特别可惜,母亲嫌以前那些泥纸混塑制品太旧了,就画了新的糊在上面,其实原有的图案更好,都是她年轻时候画的。”钟彩银说,这些图样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而她要传承的,不仅是母亲的手艺,更是手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那本《母亲的艺术》中,关于泥纸混塑的,记录了帽盒这种形制的历史背景,记录了花卉、鱼虫、鸟兽等图案的寓意,还详细写了哪些作为陪嫁品,哪些是给小孩用的物品,从一幅幅照片和一行行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民间生活丰富的艺术语汇。

  “我这人性子急,想到的事情一定要做,但这件事越做越发现,需要去摸索的东西太多了。”钟彩银说,很多人劝她去表演秦腔,多赚点钱,而她觉得,母亲留下来的技艺才是真正的财富。

链接:

  泥纸混塑流行于陕甘宁三省区的部分地区。工艺繁杂,费时费力。泥纸混塑拍制成型的泥缸与笸篮是农家装粮食、放米面、收纳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器皿,也是劳动妇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发明并制作的优美的民俗艺术品。分为素面与彩绘两种。素面是将拍成的器皿晾干后用麻纸或牛皮纸裱糊好就能用;彩绘则是给裱糊好的器皿上面画上各种图腾纹样与吉祥喜庆的花卉图型,涂上色彩,赋予审美情趣,表达农村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