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音先生年谱》曹汛 著 文津出版社
1937年7月,林徽音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院内测绘塔幢。选自《林徽音先生年谱》
林徽音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手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提供
熟悉曹汛的朋友都知道,先生爱聊天,尤其喜欢作月旦之评。说起古今人物,必定兴致勃发,滔滔不绝。
作为一代学术大家,曹先生毕生精研建筑史和园林史,治学严谨,著述甚丰,建立了以史源学、年代学为基础的学术体系,同时又涉猎考古、文学、历史、美术等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他平时对学界人物品评较多,对同辈持论最严苛,对前辈的错失也多有批驳,对后辈则相对宽容。
对于前辈,曹先生最崇拜的,是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还有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每次提及,脸上傲气全收,满是恭敬的神情。
1955年7月,曹先生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就在三个月之前,林徽因先生因病去世,未能有机会亲眼得见。入学不久,曹先生就在系里看到一份林先生的设计手稿,大为折服,从此奉为偶像,长期关注林先生的各种史料,大力搜集、考订林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散佚的作品,逐渐确立了一个目标:为林徽因先生编订一部年谱。
年谱本质上是一种编年体的人物传记,通常认为始于宋代,最讲究脉络清晰,史实确凿。近40年来,坊间已经有几十部书为林徽因先生作传,有些著作也附有年谱或年表,但几乎都出自非建筑领域的作者之手,考证不细,难免有许多讹误缺失之处。就专业背景、研究能力和学养、文笔而言,曹先生毫无疑问是编订林徽因先生年谱的最佳人选。
这项工作曹先生做了几十年,中间不断有重大发现。例如,他找到了1923年林先生虚20岁时首次发表的译文《夜莺与玫瑰》;又如,他推断出《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若干辑封面是由林先生亲手设计的。2009年曹先生在《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一辑发表长文《林徽音先生年谱》,算是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此后十余年中又继续搜寻梳理,完成了《林徽音先生年谱》书稿,2020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交北京出版集团编辑加工,准备出版。
其间曹先生健康状况日渐恶化,住进医院,在病榻上依然关注这部书。2021年12月6日,曹先生不幸去世。黄晓、刘珊珊两位青年学者与曹先生有忘年之交,曾经合作研究常州止园,在曹先生家属和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协助下,为《林徽音先生年谱》做了很多幕后工作,包括查核资料、校对文字、补充插图等等,并在曹先生临终前将装订成册的样书送到他的面前,足以告慰。
2022年7月,《林徽音先生年谱》一书作为“大家艺述”丛书中的一册,由文津出版社正式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林徽因先生本名林徽音,是她父亲林长民所取,典故出自《诗经·大雅·思齐》中的一句“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20世纪30年代上海有个无聊的男作家叫林微音,为了不发生混淆,林徽音先生于1935年被迫改名为林徽因。此后学界一般通称“林徽因”。但曹先生行文,始终坚持用“林徽音”本名。这本书尊重曹先生的意见,书名用的是“林徽音”这个名字,内文则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称呼。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装帧典雅。扉页上一扇镂空的花窗,露出林先生凝眸侧视的面容,让人联想起她那篇著名的散文《窗子以外》。内文依着年月顺序,详细记述林先生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事迹: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陆官巷;1912年随家人迁居上海;1914年迁居北京;1916年与表姐们同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陪父亲去欧洲考察;1922年与梁思成议定婚事;1924年4—5月接待印度文豪泰戈尔访华,6月与梁思成赴美留学;1927年9月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成婚,之后赴欧洲旅行度蜜月,8月回国,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31年回北平养病,6月25日全家定居北总部胡同;1931至1937年,与梁思成一起投身古建筑研究工作,不辞辛苦地赴各地测绘考察,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业余完成若干文学作品,还为杂志设计封面;1937年7月,与学社同仁一起发现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唐代建筑遗存,此后因为抗战爆发而辗转迁徙到后方;1938年抵达昆明,担任西南联大新校舍设计顾问;1940年迁至四川李庄,生活极端困苦,病痛缠身,却矢志不渝;1946年全家回到北平,在清华大学校园安家,协助创立建筑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主持设计国徽;1950年研究恢复景泰蓝工艺;1952年,负责设计人民纪念碑花饰图案;1954年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在会上慷慨陈词,力主保护北京古建筑;1955年病重住院,4月1日凌晨逝世。
看完全书,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从中认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一个富有家国情怀、敢作敢为、认真刻苦、才华横溢、人格独立的伟大女性,那些传说中的风花雪月根本不值一提。曹先生平时无论作文还是说话,都善于大段铺排,洋洋洒洒,这本书的文字却一反旧风,精练简洁,只用事实来讲故事,不作主观发挥,读起来非常顺畅。
更重要的是,这部年谱的编订恪守史家规范,绝大多数文字都有确切的史料来源,其中对于细节的考证尤为严密,对前人的著述多有匡正——如第33页:“徽音与徐志摩的初次相遇不会早于是年(1921年)春月。旧说二人于1920年结识,不确。一说二人1921年秋季结识,亦不确。”第39页:“一般以为,林徽音是参加新月社后,1931年在徐志摩的影响下开始发表作品,实不确。……是年,新月同人已有一些小型家庭餐会,但是还没有成立新月社。相传1923年已有新月社,实不确。”第157—158页:“《中国建筑史》……书稿最后抄写,除卷首目录五页,插图目录七页外,又有注释两处共八页,还有第六章第二节《北宋宫殿苑囿都市》标题一行亦是徽因手笔。这是林徽因留下来的最后一批毛笔楷书真迹,极为珍贵。”在这些地方,曹先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精于考据的特长,令人折服。对于个别没有直接证据的说法,也作了相应的说明,绝不妄下结论,如第81页:“(1932年)5月间,致胡适函,说她自己‘觉得甚病,不大动得了,后来赶了几日夜两三处工程图案,愈弄得人困马乏。’所说‘两三处工程’,今知有仁立地毯公司铺面改造室内外装修及彩画工程一处,为1932年所作,余不详。或传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及地质馆也是本年设计,但无确证。”
此书还有两个难得之处。一是以“书中书”的形式夹带小开本的内页,刊印林徽因先生代表性的诗篇、散文和学术论文,与年谱正文互相印证;二是从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获得大量第一手的精美图片,包括老照片、测图、书影、手稿等等,同样增色不少。
书末附有曹先生撰写的《骄傲的辉煌——林徽音先生和她的建筑世界》,相当于林先生的传记,夹叙夹议,向读者详细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林先生。曹先生很喜欢林先生的两句诗:“肩头上先是挑起两担云彩,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所谓“两担云彩”,当指建筑和文学,乃是林先生一生挚爱的两大艺术门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曹先生同样也是一位文学造诣精深的建筑学家,与林先生在许多方面极有共鸣,热情赞颂道:“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林徽音的一生?她的作品是超凡出众的,她的人格更是超凡出众。她一身幽馥的诗意,满腔滚烫的血液,又‘挑起两担云彩’……她才华过人,很早就有‘一代才女’之称,岂止一代,旷世超卓,罕有其匹。……她又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她的生命正放出奇异的光彩,日本帝国主义的万恶侵略摧毁了她,使她的才华未能完全发挥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她获得新生,鞠躬尽瘁,再放出生命的光……”如果林先生泉下有知,也会将曹先生这位后辈引为知音吧。
这部多年心血凝成的《林徽音先生年谱》,是迄今为止对林先生生命历程最好的记录,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是绝佳的阅读范本。图文之间,一身诗意宛在,两担云彩炫目,正期待广大读者的欣赏与品析。(作者:贾珺,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