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旅游

北京将构建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时间:2024-12-13 15:33:15 来源:新京报 作者:

      12月12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上,《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向社会发布。

  规划提出了近期(2027年)、中期(2030年)和远期目标(2035年)。到2035年的规划目标是,全面建成北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度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成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突出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规划构建了价值体系、保护体系、传承体系、实施体系,总结凝练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四大价值主题。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明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点,完善保护体系,创新传承路径,完善保护实施机制,并与国家重大战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针对规划,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伟在解读中指出,北京将构建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优势,在加大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中展现新作为。

  关注1 为何保护

  北京是千年古都、首善之都、大国之都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牛锐对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全面阐述了保护传承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未来路径与方式。

  为何保护?牛锐表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北京独特的地理格局与地质特征,是东亚地区早期人地关系的杰出见证;北京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集大成者,是见证中华文明赓续的千年古都;北京是近现代中国政体转制的伟大见证,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善之都;北京见证了欧亚大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是多元交流开放包容的大国之都。与国际同时期国都相比,北京是礼制式都城规划思想的典范,代表东方文明的最高成就。

  如何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规划提出,要构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化系统保护,筑牢资源本底,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四方面的具体内容。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保护名录管理,完善保护对象体系,明确重点保护内容,动态管理保护名录。

  要推进全面系统保护,加强不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区域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加强遗存本体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

  要统筹协调规划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保护传承要求的管理衔接,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范围与“三区三线”的关系,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要明确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确立历史文化遗产“两山一湾、两区两轴、三带多片”的总体空间格局特征,明确不同特征空间保护要求,统筹保护传承重点片区保护发展。

  关注2 怎么传承

  构建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文化

  关于“怎么传承”,规划也给出了答案。

  规划提出,要构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文化。第一要深化价值的挖掘阐释,助力建设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北京篇章,深入阐发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第二是加大在城乡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力度,保护传承好古都空间格局、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切实加强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构建以价值为核心的保护利用体系,加大建筑类文化遗产的开放力度,改善街区类文化遗产的人居环境,加强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力城乡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第四是促进历史文化的创新弘扬,提升历史文化展示水平,强化文化教育体系,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丰富历史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推动北京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第五是加强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完善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牛锐说,规划还明确了要着力完善实施体系。即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和规划传导,推动多方参与,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完善保障机制,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加强资金保障,推进数字化赋能,建立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库建设,围绕政策堵点、实施难点、问题痛点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经验。

  关注3 重点工作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

  牛锐透露,下一步将在落实“保护第一”上下功夫。重点加强老城、三山五园、“两轴”、三条文化带等的整体保护。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历史名园、传统地名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名录动态管理,展现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形成首都当代重大建设工程名录。尤其要深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进一步衔接,研究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

  牛锐称,要在做好传承利用上下功夫,以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为重点,用好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比如,将健全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利用政策机制,做好已腾退文物空间的活化利用,打造城市会客厅。深化文化遗产的开放利用机制,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文旅消费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加强遗址遗迹考古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三条文化带品质提升。建设好大红门博物馆群。最后,还要在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陈伟则表示,北京将构建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具体包括推动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和保护督察制度,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抓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首都革命文物等遗产资源,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存保护,创新开展老字号和非遗保护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型升级。

  聚焦

  市住建委:

  加快出台核心区平房院落保护更新有关意见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马綮鸿透露,在出台《北京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试行)》的基础上,市住建委还在加紧修订《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启动近现代公共建筑类、工业遗产类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类历史建筑修缮标准编制工作。编制组对近300栋历史建筑进行了现场踏勘、调研,并通过分类整理、分析,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提出了三类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要求,2025年,将继续推进各类历史建筑修缮标准编制工作,力争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四类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编制。市住建委还将结合规划有关要求,加快研究出台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保护更新的有关意见,加大全域整院退租工作力度。同时,尽快形成完备的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

  市文旅局:

  挖掘京味内涵 做热中轴线非遗游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振涛表示,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加快制定《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管理规划》,传承古都文化,做好中轴线世界遗产游。延续老城烟火,做优中轴线休闲旅居游。挖掘京味内涵,做热中轴线非遗游。梳理中轴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出多样化的“非遗+旅游”中轴线生活体验产品,让游客感受有温度的中轴线、有京味特色的本地生活。还将主推“大戏看北京”,做火中轴线演艺游。探索在永定门城楼打造中轴线沉浸式数字光影秀,联动中轴线区域各类演出场所、演艺新空间,主推“大戏看北京”品牌,打造“演艺之都”中轴线示范区。此外,将提升“北京礼物”,做旺中轴线购物游。

  市文物局:

  推进北京历史文化溯源研究与大遗址保护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白杰指出,市文物局将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引领文物系统性保护,着力推进北京历史文化溯源研究与大遗址保护。如推动制定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编制《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指导编制国家级的长城重要点段规划。加强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实施卢沟桥保护修缮工程。加快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改造并重新开放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建成和开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对今年考古重大发现之一“金中都端礼门城门遗迹”以及“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等“考古北京”最新成果做好研究、保护和展示。实施北京历史文化溯源工程等。

  市园林绿化局:

  进一步促进历史名园的开放利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沙海江表示,市园林局将落实规划,继续做好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让古树名木“成网红”,让历史名园“出圈儿”。将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密切沟通对接,启动第二批历史名园遴选工作。围绕花园城市建设,在保护历史名园景观资源的同时,实现从单一“园景”向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场景”转变,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历史名园的开放利用,建设科普基地,传承特色文化,引导市民文明游园,拓展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