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师生在道路加速加载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本文图片由 长安大学 提供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交通学科特色的高校,近年来,长安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学科优势,着力培养交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围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展有组织科研,学校师生校友深度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长大”智慧和“长大”力量。
五方面试点取得良好成果
自2021年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以来,学校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聚焦“智能+”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国际+”交通人才培养和“创新+”交通运输科技平台建设三大领域,重点围绕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技术研发与应用、跨海桥梁智能运维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典型路段运行风险主动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国际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绿色智慧公路科研平台培育五大方面开展试点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任务取得良好效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长大”经验和“长大”方案。
推进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技术体系,建成覆盖全国、数据驱动的高风险交通行为数据库管理和分析系统、为港珠澳大桥1000万辆次入境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支撑,自主研发的跨海桥梁运营阶段仿真分析软件突破国外桥梁分析软件“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发展等关键问题发布《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发展白皮书》,创新国际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交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每一项试点任务的落实落地,都饱含长安大学教师团队的专业智慧和创新力量。
学校还将五大试点任务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新兴技术业态,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相关试点成果在全国示范应用,推动了交通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与传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此同时,坚持在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中破题,凝练试点成果,总结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强化宣传推广交流,样板效应得到有效发挥。
构建“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
长安大学加强科学研究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大贡献“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实施“卓越科研提升计划”,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深化有组织科研,持续探索高校与大型企业的有组织合作模式,开创重大工程建设科研统筹规划服务模式。主动谋划、主动布局、主动服务,探索形成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构建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平台团队合力攻关模式。
近年来,长安大学科研团队围绕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等领域发展需求,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针对重点领域关键难题开展科技攻关。
聚焦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长安大学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先后获批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单位,获批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建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此外,学校成立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交通减碳研究院、长安大学交通与能源融合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组建成立长安大学深圳研究院、新疆研究院、广西研究院。交通运输及智能装备创新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公路基础设施实验平台基本建成。
长安大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培育申报,在道路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复合地基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自然灾害智能监测、隧道大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智能网联与可测试关键技术等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长安大学主持完成的“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以来,学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200余项,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1300余篇。
长安大学持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公司”的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20余项,获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20余项。近五年组织参加成果转化活动170余场,专利转让、许可转化交易合同460余项,完成转移转化经费13亿元。学校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连续8年获评陕西省优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安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
长安大学校园风光。
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校以教育报国、科技报国为己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理想的“大交通”拔尖创新人才,深度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水平显著提升。在国家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有着长安大学人矢志创新、不懈奋斗的身影。
2018年10月,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学校6个科研团队参与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为实现安全高效出行保驾护航;2019年9月,“全球空港新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学校2个科研团队承担机场道面养护等技术攻关,助力新机场凤凰展翅;2020年,虎门大桥产生异常振动现象,学校桥梁抗风抗震团队迅速展开研究,为大桥快速恢复通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2024年6月,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顺利通车,学校5个科研团队和多名校友深度参与工程建设,为打造大湾区百年门户工程贡献长大科技力量。
学校持续深化高端战略智库建设,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和陕西智库联盟,咨政报告获国家、省部级领导多次批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长大”智慧。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使命、新要求,学校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交通运输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