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选登:沈鹏先生题,蔡成刚:李洪海先生题,今日美术家:徐里先生题,長明艺术工場:冯远先生题
著名書畫家马硕山作品赏析
(一)陶瓷篇
图:马硕山先生
【名家众说马硕山】
吕章申:马硕山是年轻一代的画瓷高手。早在2012年,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瓷上写意”——马硕山画瓷作品展。硕山的国画我之前了解,已有自己的风格面貌,但瓷画还没见过。我认真参观了那个展览。走进展厅的一刻我心里吃了一惊,没想到马硕山在瓷器上作的画这么好。他很好的把传统绘画的基本功转换到了瓷器上,并借助瓷器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和理念,这很不容易。因为当时画界好像有一种风潮,为追求新鲜感,画家们都尝试在瓷器上作画,但成功的不多。
有些中国画的高手、名家,也很难把握瓷上作画的特性与技巧,这里面不只是平面和曲面的问题,因为瓷画的料与釉的运用与把握很难。马硕山的画瓷作品,有青花、釉里红,还有各种高温色釉,他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其在瓷器呈现的画面既体现了写意精神,又充分彰显了陶瓷绘画自身的风骨与语言。这可能与他生长在瓷都淄博有关,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展出的作品中,国家博物馆毫不犹豫的收藏了他的一件作品。
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画家都不再在瓷器上作画了,硕山却坚持了下来,并不断的探索、研究,而且越画越好,画瓷已成为他写意画的一大亮点。上海的陈家泠先生,北京的李延声先生都是画瓷的高手,而年轻一代的马硕山也可称得上画瓷的高手。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
姜宝林:大约十年前,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为马硕山举办的“瓷上写意”马硕山瓷画展,我当时看了硕山那批作品,印象深刻。他在对釉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较好地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植入到陶瓷上,增强了陶瓷绘画的人文情趣,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材料。近期,硕山又把他的一批新作发给我看,作品较之十年之前又有了较大的提升,他对高温色釉及色料的运用更加自如,不仅仅是对中国画笔墨原型的移植,他巧妙地将釉色的窑变与写意相结合,生成了在中国画中难以出现的艺术语言,更可贵的是,硕山保留了中国画的书写性,其作品呈现出一种中国画独有的文人意趣。
硕山对磁州窑的探索又是另一种呈现,他把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特点运用到磁州窑作品当中,使画面语言更加纯粹,加上磁州窑本身的颜色特点,从而产生一种古雅的气质。如果说硕山的绘画仍然是传统表现,那么他以书法为主的作品,则更具有当代性,把古贤经典,诗词文赋书写在器物上,将器型与文字书写相结合,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因素,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瓷画是传统的艺术形式,我本人也喜欢瓷上作画,且有些上瘾,每次创作完成就期待看到出窑后的效果。瓷画在当代又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认为对陶瓷绘画的研究还有很多空间。一件好作品的诞生,需要许多背后的付出,我期待硕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瓷画作品。
作者:著名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郎紹君:笔者介绍一位下真功夫,有真情实感的画家一一马硕山,他是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的画家,始于国画创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继而兼画瓷与书法。马硕山是淄博人,淄博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对瓷器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感情也成为他的创作基础之一。
马硕山的许多画瓷作品饱含了他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和依恋,非常可贵。更难得的是他把这种对乡里桑梓的情感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形成了自我风格特色。硕山人品憨厚,在艺术上有天分,很聪明。他把中国画尤其是大写意的精神与瓷器完美结合到一起,国内能做到如此的艺术家还是不多的。
硕山今年六十岁,正处于传统书画家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将传统书画的气度与笔法化为内在营养,用之于瓷绘创作,他所做的是一种文化结合,这得益于他的艺术基础,得益于他的艺术天分,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他对于瓷上绘画已经颇有所得,形成了个性突出的风格:造型单纯而质朴,釉色鲜艳而深厚,含传统意味同时又有现代气息,那笔墨游动在弧面上的美感,让人不由体会到“圆转如意成锦绣”的诗意境界。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
尊工尚艺——我画瓷的点滴思考
马硕山
瓷画通常被归类为工艺美术的范畴,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我认为工、艺是应该分开来理解的。就画瓷而言:工,在这里可以指器物的形状、质地、材料等;艺,是在工的基础上再加以装饰使其更加完美。因而,工和艺同等重要,工实际上也包涵了艺的成分,比如同样一件器型,有人做的口、肩、腰、足比例准确,符合审美标准,而若违背艺术规律,做出的不标准,就缺乏美感。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说,艺要尊重工(单指瓷画),在工的基础上使器物更加完美。
标准的坯胎器型不用装饰也很有美感,过多的装饰反而破坏了这种美感,好的器型就像一个身材窈窕的裸女,你要给她配置适合的服饰,她才能更加光彩照人。这就要考验我们对艺的想象与智慧,倘若艺不能及,就会破坏器物本身的美丽形象,这就是我讲的尊重。
十几年前,我初到景德镇,看到各个窑口的各种器型,很是兴奋,于是“撸起袖子”甩开笔头,连写带画,不亦乐乎。待到开窑的那一刻,心里凉了!除有个别还“可以”之外,大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冷静思考过后,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做到尊重“工艺”规律。
画家往往习惯在宣纸上运笔施墨,驾轻就熟,但对在瓷上用料施釉却知之甚少,虽然用料与用墨有相通的道理,但还是各有其招,不能一概而论,我通过向窑工师傅们虚心请教并反复实践,才逐渐掌握了一些门道。最后的烧制也是一个关键,瓷器在一千三百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即便经验、技术相对都能较好把控,也不一定就能烧出好的作品,这里也有运气的成分,好的瓷画作品是工与艺的结合,是泥与火纠缠砺炼的最终呈现,这也正是瓷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纵观瓷上绘画的历史,文人画家介入瓷艺中的案例并不是很多,所以就瓷画艺术而言,工多,艺少,这主要是文人画家对匠作的轻视和不屑造成的。瓷上绘画的复杂性和难度是客观存在的,它没有宣纸水墨来得痛快、洒脱和直接,也缺乏宣泄情绪的快感,它是借器、色、釉、火在高温窑变条件下产生的艺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好的窑变往往会让作品产生意想不到艺术效果。当然,瓷画作品的艺术魅力,不能只看窑变、发色,要体现画家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素养。
作品要具备传统绘画的基本功和自然质朴的生活感受,不能只拿几个传统“样式”搬来搬去,没有好的艺术思想和构思,再好的发色也难掩画面的苍白。我认为,当代的瓷上绘画应当和中国画传统文脉连接起来,要表现自然之美,表达人的生命感受,在深入研究工艺的同时,将传统笔墨规范、审美情趣,以及文人画的艺术思想、精神追求体现在瓷器上。我想,只有这样,瓷上绘画才更具有活力和不朽的生命力。
艺术家:马硕山。
现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学会理事,
中国书画杂志画院花鸟画创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供稿:《今日美術家》
策划:《長明藝術工場》
主持:蔡成剛,出生于山东淄博,现居北京,祖籍河北衡水。
现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博藏(北京)博物馆专家。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食品安全发展联盟顾问、中酒协《中外酒业杂志》顾问、北京华利传媒顾问。
曾任今日信息报社副社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林业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主持、评论、策划、曾连续十一年采访全国两会。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