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司法

有小朋友支付了200万!屡见不鲜的背后,怎么办?

时间:2023-06-14 15:11:38 来源:中国宪法传播网 作者:郑倩怡

  直播打赏是网络直播行业探索的商业模式,也是平台和主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在部分平台和主播的诱惑下,未成年人给网络主播打赏的案例时有发生,甚至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如媒体曾报道过深圳一名11岁的女孩洋洋,上五年级,在认识了几个主播后,打赏就越来越疯狂了,几千上万都有。在洋洋的口中,这些主播有的是哥哥,有的是姐姐,更离奇的是还有一个被洋洋称为“女儿”,这名主播也称她为“妈妈”。

图片

  洋洋用的是妈妈的手机,因为有时候会买些小东西,她知道妈妈的银行卡密码。从妈妈的4张银行卡中,刷出去很多钱用于打赏。直到其中一张额度50万的信用卡被刷爆,银行打来电话,全家人才发现这个事情。而这时,不到半年时间,洋洋打赏过的总金额已经接近了200万元。

  深圳市民梁女士也曾向媒体诉苦,她的12岁儿子在家以上网课的名义,拿着手机玩游戏、看直播。

  令人唏嘘的是,梁女士儿子偷拿着父亲手机进行充值,在腾讯平台花费1万多元充值了Q币,并给某网络平台的游戏主播打赏了12万元左右。

  而在全国各地,小小年纪动辄打赏几十万的屡见不鲜。

  据媒体报道,江苏一名市民卖房用来还债的40万元被孩子用于直播刷礼物、玩网络游戏,最终银行卡内只剩0.23元。

  当地还曝出了一名16岁少年在观看直播时,累计给主播打赏了近200万元的新闻。

图片

  2023年,武汉市一位9岁女童玩游戏充值及打赏主播将家长银行卡中十几万元的存款挥霍一空,更麻烦的是,家长发现时已经是事发后的一个多月,许多关键信息都被删除。

  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的乱象,为什么会屡屡滋生?

  《法治日报》曾做过分析,这与网络直播平台纵容、父母监管缺位和家庭情感缺失密不可分。

  从未成年人角度分析:

  未成年人自身心智发育不成熟,理性自控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到诱导进行激情打赏和高额打赏,恣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满足一时虚荣心,用金钱换取主播们的暧昧夸赞。

  从家庭和成长环境角度分析:

  父母教育的缺位、隔代教育、过度溺爱等原因,使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与正确引导,更加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

  从网络监管角度分析:

  网络平台对用户身份识别不严格,仅仅凭借短信验证即可完成资金支付,为未成年人直播打赏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么,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家长可以追讨回来吗?

  《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此,这类“打赏”行为不具有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一律应该退还。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打赏行为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状况、监护人的同意、追认情况进行认定。

图片

  如该类未成年人通过充值、“打赏”等方式支出的款项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则该付款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需要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予追认,则该行为无效。

图片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直播平台因未成年人打赏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此外,2022年5月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

图片

  《意见》中提出对未成年人提出规范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禁止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规范重点功能应用,加强高峰时段管理等内容,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图片

  法律保护虽能追回钱财,却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防止“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的发生。未成年人自身心智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到诱导进行打赏。因此,该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规范使用网络,警惕网络诈骗事件发生呢?

图片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提高他们面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意识。不要轻易告诉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同时,经常查看银行卡的余额和消费短信提醒。 一旦遭遇类似情况,一定要保存好孩子与平台的交易、转账记录等所有证据,立即采取措施冻结、锁定账户,并及时通过向消费者协会求助或者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图片

  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理性利用网络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监督,设置专门的普法课堂,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水平,引导未成年人理性利用网络。

图片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措施,优化“青少年模式”,履行好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

编辑:刘娜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