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宁静 水天一色
鸟瞰梅李镇 姚利忠 摄
一
梅李,并没有想象中成片的梅林与李树,梅李,就是一个普通的江边小镇。
虽说与梅树、李树没有关联,但梅李的命名却有些来历。西汉时期,吴王为通过长江水道转运盐铁,专门开凿一条通江的河流,这就是盐铁塘。天宝元年,吴越王钱鏐为保证盐铁塘入江畅通,遣派部将梅世忠、李开山驻扎江边,守护长江,此后,沿盐铁塘渐成市集,是为纪念两位将军对市集繁华的奉献吧?世人以“梅”“李”二将姓氏名市。到北宋元丰年间,朝廷正式赐名“梅李”。
此后,梅李一路走来,其盛其勃都没离开“市集”的繁华兴衰。
市,古已有之。先秦时代就把商品交易地称为“市”。《风俗通》里就说:“市,恃也。言交易而退,恃以不匮也。古者日中为市,致民而聚货,以其所有者,易其所无者。”这种“以有易无”的原始市场,就是当时农村的商品集散地,由于商业活动的频繁,不断兴起新建的市,盐铁塘作为入江水道,在城乡的要道上,免不了以人成集,以集而市。由此可见,梅李镇诞生之初,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就是乡村向都市化方向转变的产物。
不久前,我来到梅李镇。从苏州到常熟,再到梅李,一路行走,虽说江南已是越来越时尚,高架飞叠、高楼争耸,然而乡村的建筑依然能激起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梦!在镇区,零星可见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旧街老屋。那石灰斑驳的墙面、烟尘熏染的梁柱,尚能辨认出曾经的老店门面。沿街的店堂、旧时的门面、老式的布置,连同堆满灰尘的旧器商品,使人恍然产生进了古时商号的联想。
襟江带海的盐铁塘,沟通长江,通达太湖,在镇中与常浒河交叉,把梅李切割成四块,仿佛悄悄暗示着梅李“以河成市”的历史肌理。沿盐铁塘穿镇而出,春天的梅李镇显得静谧又清新。抽穗的麦田边,斑鸠连续不断地啼鸣,“咕咕咕咕”的叫声好似是对路人的一种热烈呼应,亦仿佛含有催促前行的意味。夜里下了一场雨,空气中依旧氤氲着水汽。风很轻,仿佛还是濡湿的。虽不见梅树和李树,然而各种树木已经不知不觉全部被厚嘟嘟的绿叶所覆盖,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绿替代了花的色彩。浓密的香樟树清一色短发,利落洁净;挺拔的银杏,像青衿少年,扇形小叶飘洒俊朗。风吹过老榆,曾经的榆钱已经由嫩绿变成了淡黄色。树丛里,剔透的水珠还悬在紫色蝴蝶兰的花瓣边缘,将坠未坠。远远回望,镇中的聚沙塔高耸入云。
二
梅李镇是由长江江岸线逐步淤积外拓而形成的。人类亲近自然是本性,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择水而憩,水的灵动,水的静逸,水的包容,往往能让人胸襟开阔,达然纯净。
谈起梅李的地理历史,陪同我的梅李的同志很是感慨,说长江就像一条母亲河,成百上千年来,鬼斧神工,层层淤积,成就了这一片沃土良田。他边说边用手指比划,新中国成立前,盐铁塘以西为纯稻区,以东为棉粮夹种区。梅李的水稻有粳稻、糯稻、籼稻;棉花也是优质棉,有个叫“银塘”的村,就是因为一片棉花白而得名。
他徐徐讲述,夹带着兴奋,却又掩饰不住浓浓的乡愁。这几年,梅李就像万花筒,仿佛在一夜之间,走过了数百年,曾经的棉花白、稻花香,转换之快,看得人眼花缭乱,这种过程虽然也遵循了市镇的发展规律,但确实呈现出一种目不暇接的跨越发展。
经济的发展本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上,稻麦轮作就改变了过去单一种稻的模式,稻麦二熟制的普及,使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阶段。陈旉在《农书》里曾系统介绍南宋时代两浙路农业生产所达到的新水平:农家普遍以稻作为主,多种经营;农家以稻作为中心,兼种麦、豆、油菜、麻、桑,还兼营养牛、养蚕、纺织。陈旉在记述中,已经透露出多种经营之间的有机联系。一千多年前,古人都能由衷地赞美小农经济出现的划时代的变化,在新时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家经营出现的商品经济的新模式,早已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梅李这个传统的市镇,它的角角落落,自然已经成为百货骈聚、商贾辐辏的繁华富庶之地。梅李镇已然走出小农经济,在产业规模上壮大、产品业上集聚,产品开发从相对单一分散向产品群、产业链发展。
在梅李镇最北的海城村,一处钢架大棚里,村民们正在修剪黄瓜苗。去年以来,海城村利用土壤母质为长江冲积物,以夹沙土、潮沙土为主的特点,积极引进农业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引进百亩智能大棚、水培蔬菜、草菇等项目。
“我们海城村改变了发展模式,使我们村的实力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善,很多的企业老板相继来投资,村里引进了六个农业项目,这些农业项目,也使村民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改善。”海城村老李说。73岁的王彩萍也是海城村人,随着百亩智能大棚项目的落户,她也找到了打工的好去处:“我家就在附近,现在不用走很远,就可以就近打工。”
投资百亩智能大棚的老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到现在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他对村里的印象:“全是土路,晴天还好,下雨天就没办法走了,自行车也骑不起来,只能扛着走。”
四年前,他带着项目回来,村里的交通状况令他惊喜不已:“说句老实话,回乡做这些事情也就是要看路,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路通,像我们这里,打造以四季采摘园为目的的,将来最主要的是要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
货车司机老杨早就守候在海城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里。趁着天气晴好,工人们正在收割地里的有机花菜。下午,这批菜老杨将送到上海的批发市场,走上百姓的餐桌。
不仅便捷的乡村交通使昔日长江边的小市镇步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也联通起梅李每个村的毛细血管。一个苏州人在胜法村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种植有机花菜,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固然是吸引他的因素,发达的电商网络,让他的大部分蔬菜通过网络进入城市的家庭。不仅在胜法村,在海城村、在天字村,电商已经成为货品交易的新途径。
三
“梅李,不仅要有外在的美丽风景,也要有自身的精神品性,清莹、平静、安宁、柔情、忠孝……”梅李镇的领导反复表达着他的愿景。
这不只是念头,而是梅李的一项必修课程。每年7月,是孝廉文化月,在这一个月里,传统曲艺和区域地方文化形式融合演绎的廉文化剧目精彩纷呈:评弹、越剧、锡剧、沪剧、灯会、特色皮贴画……越来越多的村民从观看者变为表演者和传承者,在文化继承发扬中感受了孝廉文化的熏陶。梅李镇领导介绍说:“镇里充分发挥本土孝廉文化导向、教化作用,以孝养廉、以廉促孝,深耕孝廉品牌,滋养清风正气,让孝廉文化互融共生,梅塘清风浸润古镇。”现在梅李镇已被命名为“中国孝爱之乡”“中国孝爱文化传承基地”“苏州市廉政教育基地”,梅李人是把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民情敦厚、人文荟萃的品质融入其中的。
现在在梅李,几乎每个村,都建了悠长的健身步道。步道边,时不时见到将本土优良家风、村规民约等内容以清风寄语的形式融入村容村貌、生态游园。绿树成荫,草坪如毯,鲜花盛放,已成为人们争相追求的休闲佳处。每个村,都正褪旧貌换新颜,以恢宏的气势构建起一座宜居的生态空间。这种宜居,正是梅李所具有的精神品性。
宜居,更要乐居。梅李正在对长江开展精细的生态“雕刻”,按照规划,梅李将双轮驱动、城旅一体。正如一位种植蔬菜的培育师所说:“我们根据各村农业产品结构特色,结合各镇区旅游资源,培育乡村旅游发展,构建起以路而兴的新集市。”
划时代的乐居篇章正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着,梅李的壮美、恢宏正在延伸拓展。随着生态整治工程的推进,梅李瞄准的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布局了总部经济、高端商贸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一系列服务型产业。梅林、李林可能字面上给人臆想,但“生态”和“绿色”正作为核心,从新起点上保证这座市镇的城市品质和生态品质。
在江边,我登上六层楼高的眺望台,数百米外的麦田,生机盎然,群飞的白鹭,让人向往。梅李人正用尽全力,呵护着长江边的这片土地。
在江南群星璀璨的市镇面前,梅李也许是平凡的。但梅李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中,展现了别致的一面。在这里,我看到了江南水乡淡泊宁静、水天一色的景致,更领略到了滔滔长江东逝水的悠远意境。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