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宪法·艺术

珍爱紫砂

时间:2025-01-21 17:28:01 来源:中国宪法传播网 作者:周小东

一、认识紫砂

  紫砂——一种含铁量较高的岩质性矿土(成矿时间距今3亿至2.5 亿年),内含石英、高岭石和水云母,露天存放能自然风化。其原料特点是具有天然的颗粒组成(砂粒成分)以及优良的触变性能(可塑性能);其烧结温度一般在1100~1200℃,但也有极个别矿料成温超过1300℃;烧成的器皿拥有特殊的内部晶相(团粒结构、双重开放气孔结构、表体晶相鳞片状排列结构)以及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其矿土品种存在多样性(一般分为紫泥、红泥、绿泥以及团泥等)。

  历史上紫砂原料大多产自宜兴丁蜀镇黄龙山及其周边地区。不同时期,其他地区(浙江、安徽、山西、辽宁等)也有一些类似矿土发现,但其性能、品质均不及宜兴地区。

  宜兴紫砂(器物)是利用宜兴当地发掘的紫砂原料,通过围片拍打、泥片镶接以及捏塑、堆塑等传统成型手工艺并借助一些特别而有效的工具制成陶坯,然后经1000℃以上窑火烧制而成的陶器制品。宜兴紫砂的品类丰富:有茶具、花盆、花瓶、雕塑以及文房雅器。

  宜兴紫砂流入市井见生活、进入庙堂呈艺术。紫砂文化是宜兴紫砂艺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中华茶道文化、宫廷文化以及民艺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是“宜兴窑系”的核心承载和主要表现方式。它是由历代艺人、工匠以及文人雅士共同创造且为宜兴地区所特有的一种制陶文明成果和教化方式,包括紫砂原料利用、造型设计、器物成型、外观装饰、功能使用以及美学鉴赏过程 中的创造精神、艺术表现、文化传承等行为及内涵。

  因茶而生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开发和应用,它与明代初年中国的“茶事改革”关联密切。

  说到明代“茶事”就不得不讲述一个与宜兴紫砂壶看似无关,却异常重要的人物——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末年间人周高起在其著作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明初的“废团饼、兴散茶”这一茶事改革,使得人们对茶具做出重新选择,这为宜兴紫砂壶的生产提供了良机。我们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研究以及历史遗留作品包括考古出土标本的分析,再结合做茶壶本身用料少且制作要求高的因素,可以推断从明代中期开始,宜兴陶工已经从甲泥矿中有意识地进行优选,即将甲泥层中的紫泥、红泥、绿泥以及团泥挑选出来并大多采取单一矿料制作产品。到明末清初,宜兴紫砂壶许多制作工艺在这一时期成熟并得以发展,同时人们对宜兴紫砂原料的认识、利用也达到一个新境界。

  因泥而优

  宜兴紫砂矿乃上苍所赐的宝物,自明以降,人们取之用之,从当初一把小小紫砂茶壶,到当今百千品种,从一个小小作坊,发展成今天庞大的产业集群。有人说是陶都成就了宜兴这座城市,也有人说是紫砂成就了中国陶都。

  的确,放眼世界,以一种原料材质来命名一个行业的,宜兴紫砂首屈一指。宜兴紫砂因材质而得名,因材质而独特,因材质而神奇,因材质而让人仰慕。为了让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当地政府专门立法给予保护,其目的是达到有序开采利用,让紫砂艺术健康传承发展下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种神奇泥土的奇妙之处。

  其一,健康环保的化学组成。经实验分析,紫砂矿料的化学组成以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为主,其中包含钙、镁、钾、钠等微量元素,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紫砂原料是用来制作人们日常实用器具,特别是制作冲泡茶具的天然环保材料。

  其二,极为合理的矿物构成。经综合分析,宜兴紫砂矿属含铁质黏土质粉砂岩,成矿时间距今3亿至2.5亿年。其矿物成分为水云母、高岭石、莫来石、石英、云母屑和铁质等。这种特别的矿物形态使得宜兴紫砂既有普通陶土的属性,也有一些瓷土的特性,所以有人(主要是外国人)将宜兴紫砂器称为“stoneware”,即“炻器”。“炻器”是舶来词,非中国本土语言,其定义为“运用人工合成,通过瓷土和陶土一定配比使其兼具陶器和瓷器特性的材质制作的陶瓷产品”。宜兴紫砂材质并非人工合成的原料,其物理特性似陶器中的硬陶,所以宜兴紫砂是陶器,不是瓷器,也不是所谓的“炻器”。

  其三,行业少有的单矿成器。前文提到宜兴紫砂矿虽然有紫泥、红泥、绿泥和团泥几种天然矿源,但是在泥料加工和器物成型过程中,每种矿源通常不需添加其他外来材质就可完成其整个生产过程。

  其四,优秀的物化性能。一是体现在紫砂泥的可塑性方面,其液限达33%、塑限达16%、可塑性指数达17.5,属性综合评价为“高可塑性”;二是体现在紫砂泥的结合性方面,其抗折强度可达13kg/cm²,优良的结合性能为宜兴紫砂特殊的围片拍打成型、泥片镶接成型工艺创造了先天条件;三是体现在紫砂泥的砂粒性方面,其颗粒组成可达30%,这种高组成的颗粒度给烧制完成的紫砂器带来了较高的吸水率 (4%左右)和气孔率;四是体现在透气性方面,其气孔率在干燥阶段可达20%,烧结后略有变化,呈特殊的“双重气孔结构”;五是体现在鳞片状排列结构方面,其烧结后的器皿中结晶相较多、玻璃相较少,并且器物表面晶相呈鳞片状排列。

  综上所述,矿料是宜兴紫砂工艺的根本前提和保证。这些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既成就了宜兴紫砂独特的制作工艺,同时也成就了紫砂茶壶在世间茶具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文而兴

  宜兴紫砂壶在明代因“茶制改革”而找到了最佳的用武之地,这 是不争的事实。在古代能够享受“饮茶”“品茶”这类生活乐趣的大多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之流,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上述“事实”表明宜兴紫砂壶从它诞生之始,就带着文人的基因与气质,这应该也是一个事实。

  历代文人雅士对宜兴紫砂艺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是影响和提高了各时期宜兴紫砂艺人的创作思路和艺术创造能力;二是使紫砂装饰工艺成为中国工艺美术装饰之集大成者;三是让紫砂器皿进入艺术的高雅殿堂;四是与宜兴紫砂艺人一起将紫砂壶打造成中国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五是通过文人的著书立说让紫砂文化从实践层面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中国紫砂学(紫砂材质学、紫砂工艺学和紫砂人文学)。

  二、保护紫砂

  宜兴紫砂乃国之魂宝,理应受到大家的关心与保护。

  下面我们就来对目前宜兴紫砂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作一下分折。

  (一)紫砂现状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宜兴紫砂行业规模情况:

  “陶都在宜兴,陶业在丁蜀”,明清以来宜兴窑场主要集中在宜兴丁蜀地区。上世纪以七、八十年代,以“宜兴陶瓷公司”为代表的国家大型企业下属三十多家各类陶瓷企业,拥有三万多名员工。当时该家公司上交国家税收就占到宜兴地区整个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是当时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此时的宜兴紫砂也是非常之兴旺,紫砂茶具市场可以说是一壶难求。到九十年代初在宜兴丁蜀镇上从事与紫砂行业相关的人员就有五、六万人之多,宜兴丁蜀镇上的陶瓷市场、陶瓷门店达几千家,镇上公园路、解放路几乎成了紫砂一条街……

  时间进入21世纪,宜兴紫砂从上世纪亚州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2010年开始紫砂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近十年时间宜兴紫砂在国内外形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行业规模和巨大对外影响力。各种紫砂文化展示、国际陶艺交流等活动是一个接着一个,非常之热闹。当时我们有一句流行语:“世上只要有人喝茶的地方就有宜兴紫砂壶”。的确几年前中国很多城市都有当地的紫砂爱好者协会等民间组织,其人员众多活动频繁……

  近年来面临问题:

  许多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受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影响,宜兴紫砂同样面临较大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紫砂门店、工作室以及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多年前宜兴丁蜀镇上是一室(紫砂工作室)难求,就连远离镇区的废旧工厂改造的工作室也有市场。几年前丁蜀镇上许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纷纷加入紫砂行业,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也乐于从事紫砂壶制作,不少紫砂大师旗下是徒弟满天、声势浩大。但以上这些场景近二年来已是另外一种景象。

  二是产品特别是所谓高、中端紫砂艺术品销售大幅下滑。多年前许多高职称紫砂名家作品供不应求,但近几年已经大不如前。窑场更是一个市场好坏的“晴雨表”,它能客观地反映这个行业的生态状况。目前宜兴丁蜀紫砂窑场除少数还能正常维持运转外,相当部分已是举步维艰了。

  三是紫砂美誉度受到影响。长期来紫砂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很多事情是各自为阵、自说自话;新兴电商也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管理,一些低级营销行为严重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形象;同时行业内一些艺人的制作工艺方式、产品销售行为以及作品质量存在问题。以上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紫砂市场的正常秩序以及消费者的积极性和信心。

  (二)紫砂振兴

  宜兴紫砂要再次走出困境、甚至再创辉煌,当下看来虽然困难不小但并不是没有可能。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和完善,但这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行业自身的努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监管制度。具体包括“紫砂保护条例”、“紫砂原料使用标准”、“紫砂制作工艺标准”、“紫砂器皿安全使用标准”、“紫砂从业者职业道德标准”等行业法律、法规。真正建立起诚信紫砂、健康紫砂的良好形象,这是宜兴紫砂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

  二是继续推动“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申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蜀山古龙窑群遗址”申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这两项“世纪工程”。这是宜兴紫砂行业扩大影响、重树信心的重要抓手。

  三是建议恢复建立“陶都大学”。加强行业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紫砂人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教育,为中国陶瓷包括宜兴陶瓷(紫砂)行业长期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提高从业者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是紫砂行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

  四是重视紫砂文化的对外宣传。通过各种正规渠道,积极宣传紫砂基本知识、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培养广大紫砂爱好者和鉴赏家、收藏家队伍,这是紫砂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在力量。

  五是加强紫砂人才队伍建设。当前紫砂行情虽然不是很好,但紫砂队伍的中坚力量依然还在,他们大多数仍然坚守着、努力着并且辛勤奋斗着。培训好、保护好并且发挥好这支队伍是宜兴紫砂不断兴旺的根本保证。

  六是加强紫砂历史文化及其基础理论研究。一个行业、一门艺术要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宜兴紫砂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理论”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固本强根、开枝散叶,它能帮助宜兴铸牢陶都地位、唱响紫砂品牌。

  七是建议恢复“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的原有职能属性。曾经作为国有单位的“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为地方陶瓷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后来改为私企失去了它原本的特殊功能。近年来许多实践证明,一些外来科研单位包括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地方的挂钩联盟,其效果并不理想。宜兴作为中国比较大的陶瓷产区,应该要有一个专门的科研机构,为产区陶瓷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保障。宜兴紫砂的振兴需要科技赋能,因为我们坚信宜兴紫砂在未来一些重要的新领域、新功能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新作为。

  宜兴紫砂,国之瑰宝!振兴宜兴紫砂事业,不仅仅是宜兴地方政府的事情,而应该将它上升为建设江苏文化强省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重视、社会关心特别是行业自律,宜兴紫砂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作者简介:周小东,中国紫砂博物馆首任馆长、宜兴陶瓷博物馆原馆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顾问。

编辑:刘娜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