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正月里重要的节日有两个,一是大年,一是元宵节。但对于我们福建沿海一带,“游神”也是个大日子。
正月初一过大年,讲究一个“过”字,强调的是吃喝,是礼数,是规矩。正月十五闹元宵,讲究一个“闹”字,强调的是激情,是奔放,是红火。而在此期间,“游神”是民俗,是信仰,是我们沿海地区不同于其它所有大同小异城市的最深邃的精神内核。何为“游神”,就是将神仙请出庙宇在喧闹的街上周游,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里不仅仅只有坚韧不拔的耐受感与庄严神圣的仪式感,还应该有心情舒畅的自在感。因而,要想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凡,就得像“游神”那样,抖擞精神,闹腾起来,红火起来——这样,才能把寻常日子过得有趣儿,有味儿。
还记得第一次游神,我很不情愿,因为上了二年级的关系。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封建迷信,要相信科学。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我很相信老师说的话。到了节日,妈妈带着我去街上膜拜,我很不情愿,说这是迷信,结果被妈妈训了一顿。你可以不信,但长辈的话你不敢不听从,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血脉压制”。到了街上,我看到老师正虔诚地跪在地上磕头。我心想,他应该也是被他的妈妈抓过来的吧。
不同于以往的游神,当游神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传递到年轻人手中,如今游神也变得越来越年轻化、多样化。从游神神将的形象出发,现在的神将不同于往日的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新版神将更立体化,更趋向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所以当新版神将在游神中露面后,很快便在视频平台上走红。对于游神民俗活动,年轻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不迷信,更不拘泥于陈旧的形式,游神祈福是一种精神寄托,亦是全民皆可参与的民俗文化。
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俗有何内生动力?归根结底是人们将美好生活寄托在神明的身上。就像很多大大小小的老板靠自己努力奋斗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几乎都很喜欢跑去某个庙里面”许愿”,如果成功了,就回来还愿。当庙里面香火鼎盛的时候,你就知道大家都赚到了钱。他们也会在赚钱之后,捐资建学校、庙宇。他们相信花钱做好事,运气会更好,事业会更成功。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不要低估这种力量。
当鞭炮燃尽,烟花消散,祖祠前的灯光最终恢复平常,村子亦恢复宁静。唯有门前尚未燃尽的香,仍源源不断地替子孙们向先祖述说着未祈完的愿,未答尽的谢。缕缕烟间,人们将虔诚放入心中,用认真和乐观开启新的一年——因为他们明白,“三分靠天,七分靠拼”,先祖的“保庇”(保佑)只是必要条件,而拼搏和热情才是生活的最佳答案。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