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琛教授作”文明脊梁 长城文化
“学术报告 2025年1月20日下午,赵琛教授“文明脊梁 ”学术报告在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报告厅圆满举行。学术报告由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吴国强主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罗哲文之子罗杨,宜宾李庄古镇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春等领导及李庄中学优秀学生代表,以及来自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甘肃、新疆等长城沿线代表出席了学术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反响强烈。
出席”文明脊梁 长城文化“学术报告的领导嘉宾和学生代表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长城的历史不仅包含了千百年来的建设和防御,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坐标。此次学术报告旨在深入探讨长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时代价值,启发更多人关注与研究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赵琛教授讲解”文明脊梁 长城文化“
赵琛教授围绕四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为在场的学生和文化爱好者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长城文化思政课:
一、为什么要树立新时代长城观?
赵琛凭借自己多年的科考经验提出长城本体研究的新观点:万里长城不相连,山险不连,山脉相连。山脉就是天然的长城。他以自己五年前提出的“长城-兄弟之间的院墙”和“长城两边是故乡”两大观点为基础,深入解读了修建长城的原因,阐明长城作为捍卫汉民族伦理秩序的象征,同时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产物。赵琛教授指出,长城文化是中国独有的,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脊梁,更铸牢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蕴含长城元素的国歌、徽章、邮品到各行各业的商品、商标,赵琛教授列举了丰富的实例。并纠正了长城学研究中存在的两个误区,他明确指出:长城并不与400毫米降水量线吻合,长城遗址大部分不在农耕于游牧分界线上。最后,赵琛教授强调:解放军和英雄是新时代的“长城人”,呼吁重构长城观,继续弘扬长城精神。
二、为何用空间信息考古长城?
赵琛教授首先介绍了空间信息考古的优势,并以长城科考中的实际案例进行了说明。他提到,一处最初通过地面考察被认定为秦代长城烽燧的遗址,经过空间信息考古的深入分析,最终确认其真实身份为关隘。空间信息考古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考古研究的精准性,还能够有效避免因误判导致的文化遗址破坏,例如修建公路时横穿烽燧遗址的悲剧。赵教授强调,空间信息考古为长城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是推动长城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赵琛教授通过多个经典案例,详细介绍了空间信息分析在长城遗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他以甘肃汉悬泉置长城遗址的复原、山西李二口长城城墙的修筑问题,深入剖析了空间信息在戍堡、长墙、敌楼、关隘法式形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在讲解过程中,赵琛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多年研究绘制的复原手稿,包括烽燧、甘肃汉悬泉置、八达岭南六楼、嘉峪关、雁门关、山海关和居庸关长城的复原图。他同时还为学生们播放了多段数字复原的影像,呈现了宁夏墩圈墩、山西大同汉亭障、河北板厂峪敌楼、汉长城肩水金关遗址及烽燧“转射机关”文物的数字复原成果。这些内容生动展示了空间信息考古对长城深度研究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为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精准支持,再次诠释了数字长城让万里长城永不老!
三、万里长城万里长究竟有多长?
赵琛教授结合多年对万里长城东起点至西起点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在2023年发表于新华社和中新社的两篇重要文章,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以及“长城为何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他指出:传统的测量工具受时代科技技术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长城研究。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的方法更科学,测出的数据更精准。国家需要精准的统计长城的长度。赵琛教授通过生动的数据、实例和考古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长城的宏大规模、指出长城长度测量的难点,还解开了关于长城实际长度的谜团。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使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同时激发了大家对长城文化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彰显了长城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赵琛教授讲解“万里长城万里长究竟有多长”
四、《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哪里?
赵琛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对于“义勇军”和“血肉长城”的研究,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从1931年的《义勇军誓词歌》《血盟救国军军歌》,1932年的《告武装同志书》到辽西义勇军军歌以及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完整历程。赵琛教授强调:东北长城两边是国歌素材原创地,《义勇军进行曲》不是国民党某个军队的军歌,而是取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抗战誓词歌。中国共产党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才是真正意义的“长城抗战”。当讲到“血肉长城”,提到从宜宾走出的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时,引发学生们热烈反响。在演讲的最后,赵琛教授再次重申: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长城是保护先进文明的墙,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墙,是支撑国家强盛的文明脊梁。新时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筑起新的长城!
赵琛教授与学生们互动交流
学术报告后的互动问答中,赵琛教授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并为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颁发他亲自设计的文创产品。他真挚情感、渊博学识以及温润语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赵琛教授耐心解答了学生们关于长城的各种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涉及到长城的修缮保护、数字复原在长城研究中的应用等前沿话题,充分展示了赵琛教授先进的学术理念与创新思维。
学术报告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找赵琛教授合影留念,并就长城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来自李庄中学高一年级的胡雨欣在聆听赵琛教授的学术报告后接受采访时说:“赵老师的学术报告让我对长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的防御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以后,我也决定深入了解长城的历史与文化,希望未来有机会参与相关的学术研究。”胡雨欣的发言代表了参加此次学术报告学生们的心声。大家纷纷表示赵琛教授的学术报告让他们对长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赵琛教授“文化脊梁 长城文化”学术报告获得在座领导专家和学生们的肯定
此次学术报告不仅是对长城文化的一次深度解读,更是“文明脊梁——长城文化展”后,进一步推动长城文化研究的重要举措。宜宾李庄古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是抗战文化重镇,是抗战时期长城精神展现的重要阵地之一。此次一系列长城文化的展示、宣讲,也将让李庄成为新时代长城文化、长城精神的传承地。未来,研究院与李庄将继续合作举办更多学术活动,共同推动长城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和创新。
新的一年,研究院将积极创建更广阔的学术平台,通过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推动长城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播。同时,研究院将继续面向中小学开展长城文化思政课,讲好长城故事,引领学生们成为长城知识的传播者、长城文化的传承者和长城精神的赓续者。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