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脉历经千年的传承,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历史文化学者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十五讲》(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于追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审视中华文化的新与变中,全景式地勾勒了中华文化的灿然图景。
全书从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中国文化史分期、中国人文传统、中国文化现代转进等十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华文化产生、形成、发展及迁演的全过程。题首,作者开宗明义,深刻指出:“中国文化史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创造文化的历史,如果将中国文化史比喻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多幕戏剧,中国便是演出舞台,中华民族是演出主体,文化是演出内容。”接着,作者就“中国”“中华民族”“文化”等概念,分别从历史、地理、人文等维度,一一作了精辟地论述,强调文化是一个不断运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因此只有通过“史”的研究,方能真正把握文化。
书中,作者阐释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重德求善”的文化,这种重视伦理的文化,将人推尊到了很高的地位。此外,中国文化还非常重视历史,而且很早就产生了“鉴往知来”的观念,懂得把历史和未来沟通起来。他说,中国文化在千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基于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奋力前行的坚韧性;另一方面则是有着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这两种内驱动力相互结合,迸发出强大的动能,不断推动着中国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创造性转化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优秀文化的基因,最终在历久弥新中,缔造出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始终基业长青的传奇。
中国文化从它孕育、诞生到成熟、演进,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淘洗,文化史的研究是个很漫长、很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宏观研究难度很大,很多人因此选择做微观研究。但作者却迎难而上,一开始不是定位于做某个具体的人物,抑或止于做某个断代;而是致力于整个文化史的总体把握。但是,他的这种研究也不是事无巨细悉数入列,而是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写作本书时,作者就紧紧抓住中国文化的生成和近代转型这两个关键议题,进行重点诠释。在描摹岀中国文化的整体样貌之时,又注重以点带面,着重指出中国文化的卓异和光彩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早期的文化史研究,重点是放在观念史上,比较接近于思想史研究。后来,随着探究的深入,他发现只有对制度文明有一个贯通性的了解、诠释,才有可能把握住中国历史的命脉,才能够真正写好、写透中国文化史。为此,在研究的后期,他有意识地加大了对制度文化的分析剖解。而在此过程中,作者还始终致力于系统研究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发生机制,提出了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四个维度综合作用的中国文化生成机制。这就从源与流和递与进方面,讲好了“中国文化从哪里来,未来又将向哪里去”这一宏大命题。
对于如何对待中国文化这一时代之问,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强调,传统文化须加辨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文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尽管它历史悠久和底蕴深厚,但仍需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文化的时代内容,以筑牢它恢宏的大堤,巍然耸立在世界文化之林。而对于中国的发展前景,包括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作者历来是持乐观态度的。称赞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文化有希望、有前途。同时告诫说,“因为面临挑战甚多,我们要前进,但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性,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掩卷长思,展望未来的中国文化,让我们信心倍增,它必将在中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变革中演化,如滔滔江河,后浪逐前浪,奔腾不息,向着光明的前程奋力前行。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