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作品

记忆 | 不朽的绿色丰碑

时间:2022-06-10 10:42:1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杨特团 林铮泉

  图为东山县组织少先队员到谷文昌雕像前瞻仰“谷公”,传承弘扬谷文昌精神,激励少先队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福建省漳州市纪委监委供图)

  从空中俯瞰东山岛,宛如一只振翅的蝴蝶,翅膀上镶嵌着的一条条“绿带”,就是木麻黄。与“绿带”交相辉映的,是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宛若人间仙境一般。然而,谁能想到,过去的东山岛,却是一个“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贫瘠之地。

  英雄海岛的期盼

  东山岛位于福建南部沿海,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是省内第二大岛。因其形似蝴蝶,亦称蝶岛。

  东山岛地处福建省最南端,扼守福建广东两省海上航道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山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开始,东山岛一直是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与之相伴,东山岛也是一座英雄的海岛:明抗倭英雄戚继光、清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等都曾在这里带领军民击退侵略者。

  与光荣的历史相反的是,历史上东山岛的自然生态却十分“暗淡”。

  岛上风沙肆虐,一年中大风天气多达半年以上,狂风起时,沙尘滚滚,遮天蔽日。

  东山岛世世代代流传着一首悲怆的民谣:“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有种多无收。夏天出门沙烫脚,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难睁眼,无处倾吐苦和仇……”

  为了生存,历代东山人和风沙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东山县陈城镇湖塘村菜市场边,一块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秋刻立的石碑,记载着古代官民抗击风沙灾害的努力。

  明万历年间,时任诏安知县郑化麟巡视至管辖的五都碧浦(今湖塘村)时,见民不聊生,不由怆然泪下。为治理风沙灾害,他“令民用草安沙,并禁其开掘”,引导农民勤劳耕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岛上民众感其恩德,立下了这方《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

  然而,郑公埋草固沙、植草封沙,并没有取得真正胜利。由于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无法很好地在盐碱沙地上生长,每逢干旱年份,种下的草就全部枯死了,岛上人民依然苦苦挣扎。

  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飞沙埋没了东山岛13座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湖塘村原有7个姓蔡的自然村,被“沙虎”吞没3个,“七蔡”变“四蔡”;白埕村徐家寮请求相邻的潘家村一起抗沙害,潘家村不在风口不愿出工,结果“徐家了,潘家完”,两村接连被“沙虎”吞没。

  “这里不是住人的地方呀!”被风、沙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的东山人发出挣扎的嘶吼,不少人扶老携幼外出讨饭。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东山,一步步美丽化蝶

  1950年5月12日,在春雷般的炮声中,随军南下的谷文昌从古雷半岛跃上木舢板,强渡海峡,登上位于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

  从长江来到大海,连亘绵延的是长达三十多公里、面积三万五千多亩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长。地处风口的山口、湖塘两村1600多村民中,400多人患红眼和烂眼病,40多人成了瞎子和半瞎子……踏上这片土地,目睹这触目惊心的风沙之害,谷文昌的心震动了。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产党来干什么?”谷文昌心如火燎:“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

  从此,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一开始用老办法搬沙,在风口筑起拦沙堤……但是,狂风一起,立即将堤坝夷为平地。

  只能靠造林来固沙。造什么林?相思、苦楝、黄桦……十几种树种了个遍,无一成活。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1957年,转机终于出现,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种植木麻黄可以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仔细研究后,亲自指挥,1958年,经过几天突击,在东山种下2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等幼苗。

  然而天公不作美,树刚种完,持续一个多月的倒春寒冻死了几乎全部树苗。几近绝望之际,技术员发现,白埕村有9株幼苗还活着,连忙告诉谷书记。

  谷文昌赶忙跑去白埕村,他蹲下身子,把那几株幼苗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仰起头说:“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株,九万株,就能绿化全东山!”

  “东山能长树!”一个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坚定乐观的声音,回响在东山这片近乎光秃秃的土地上。飞沙滩上,县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记录各种因素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小组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推广。

  一张最新最美的蓝图,开始从荒漠中绘出。1959年12月20日,全县军民举行植树造林誓师大会,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绿化东山的目标:“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

  划片包干,责任到人。造林护林,细种精管,一片片木麻黄茁壮成长起来。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3年底,全县造林73039亩,营造护田林带223条,总长184公里。县境内所有的秃头山都披上了绿装。14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的长城。

  肆虐千年的风沙终于被治服了,树保地、地生粮、粮养人,东山,一步步美丽化蝶。

  “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曾经的“潜绩”,变成了最大的“显绩”——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环护着田园村舍,惠及海岛子孙后代。

  一茬接着一茬干

  谷文昌调离东山之后,东山的党员领导干部沿着谷文昌找准的路子,继续带领群众,一茬接着一茬干。

  1970年初,东山岛发生了严重的春旱。在与“焦渴”的抗争中,东山县委得知,一水之隔的云霄县,这一年春旱同样严重,云霄县正计划修筑跨流域引水工程,把北部漳江充沛的水资源引过来,解决南部地区的旱灾问题。

  在灾害面前,东山县和云霄县达成一致,把水渠延伸到东山,水渠命名为向东渠(向东山引水的渠道)。

  向东渠引水工程干渠总长85.81公里,经过的大部分是石头山。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辅助,石头山上渠道开挖、隧道贯通任务艰巨。

  此时,谷文昌当年手把手培训出来的东山打石队,以当年“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勇气,领命出征。1973年3月12日,向东渠主渠道建成通水,清澈的江水滚滚流进这个干渴的海岛……东山岛的绿,更活了。

  1981年1月,谷文昌在漳州病逝。弥留之际,谷文昌仍不忘叮嘱前来探望的东山同志:“第一代防护林搞起来了,第二代该怎么办?木麻黄寿命只有几十年,你们得抓紧做好东山林带的更新换代……那可是东山人民的命根子!”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沿着东山162公里的海岸线,浓密的防护林带犹如一道绿色城墙,隔开了沿岸的沙滩和农田村庄。站在成片的木麻黄防护林下,东山县自然资源局的同志们露出笑容:“更新的木麻黄长势不错。”

  东山岛处在风口上,更新改造难度大,2014年,县里提出在不砍树的前提下,在林带内选择抗风能力较强的树种,套种新苗;在内陆带,则种植一些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树种。经过近几年改造,现在整片防护林长势很好,有的树干已经有碗口粗了。

  咬定“绿色”不放松。木棉、蓝花楹、黄花风铃木等第二代防护林正茁壮成长,相簇拥着第一代的“谷树”木麻黄,共同庇护这座海岛。

  几十年岁月如梭。东山岛的绿,从单纯的挡风沙逐步演绎到绿化、美化,提升到讲求生活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层次上来。

  曾经是谷文昌时代的治沙小鬼,如今已经是“全国治沙模范”的原白埕村党支部书记林多默,指着林、路、沟网络化、规格化的大片笋园,深情地说:“当年的‘沙尾巷’,现在已是‘万亩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示范区’;昔日的‘乞丐村’山口村,经绿化治理后,现产出东山县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优质硅砂……真是换了人间。”

  几十年来,东山的干部群众从没有忘记谷文昌。每年植树节期间,东山各级部门都会组织各类植树活动,党员干部齐上阵,像当年谷文昌一样,肩扛锄头、手提水桶,在道路两侧、海岸边上,田边山头、房前屋后遍植绿树。谷文昌的先进事迹已化作一面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旗帜,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在木麻黄下,聆听谷文昌的故事,以谷文昌为标杆,涵养品格、锤炼党性,忠诚履职、为民奉献。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