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作品

消失的KTV和消失的“文化背景”

时间:2023-11-10 15:06:29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如今,KTV的日子不算好过。据爱企查数据,我国经营卡拉OK的近68000家企业里,排在前几页的大部分处于注销或者解散状态。实际存续营业的只剩下26917家,也就不到总数的一半。而且最近的一年内,新注册成立的卡拉OK仅仅125家,31个省市只有125家新开的店,显而易见,KTV根本没有新鲜“血液”进来。

  在媒体报道里,早在好几年前,曾经作为高端娱乐场所代名词的KTV,已经渐渐被年轻人嘲讽为“太土了”“中老年人才去”的场所。有开了十多年店的资深KTV老板表示,在2012年之前,经营一家KTV堪称暴利,只需运营一两年即可全部回本。但从2015年起,KTV的生意变得寡淡,经营一家KTV往往需要三年才能回本,三年还不能回本的KTV只有“死路一条”。

  KTV渐渐消失,甚至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原因。所谓社交形态变化、娱乐形式多样、场地设备老旧之类,都只是一种缺乏量化分析的猜测。一个曾经大火的娱乐形态淡出视野,人们也许找不到具体的原因,但可以从KTV目前仍然存在的受众——老年人,推断一些事情。有很多分析都指出,KTV已经主打老年人,甚至开始送粮油鸡蛋。那么,老年人为什么喜欢KTV?

  事实上,老年人不仅喜欢KTV,还热衷于组建各种合唱团。选择这种休闲形态,不只是因为他们有闲,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数量有限却尽人皆知的老歌,所有人都可以借由歌唱进入一种共同的记忆情境,而这恰是KTV所期望达到的社交功能。

  但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文化背景已经消失。在KTV,当代年轻人甚至越来越难找到新近的、有全民传唱度的流行歌曲。这并非一种错觉,曾有媒体梳理近些年风靡社交平台的歌曲,大多通过歌词重复、使用“万能和弦”(指“4536251”和“4536”和弦与其变化)、15秒内戳中情绪等等方式,实现了快速传播。这些歌曲似乎产生于一个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一切都是快餐化的、速朽的。

  这并非要批评音乐行业的现状,而是说这种以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的音乐形态,也会导致一个问题,即人们的娱乐生活开始“原子化”,很难再建构一个完整的、共享的、持续的“文化背景”。这或许和KTV的衰亡有关。可以想象一下,年轻人进入KTV,唱一首歌却应者寥寥,这自然无趣。那些速朽的快餐娱乐,它的受众与情境终究是有限的、短暂的。

  这种现象难说好坏,技术进步、平台演化总会带来种种令人错愕的状况。而且不只KTV,事实上从很多文化现象、社会舆论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像此前常被批判的饭圈拉踩,不同群体之间的敌意如此之大,对他人的偶像如此缺乏尊重,也是这种娱乐“原子化”的结果。人们只知道自己所知领域内的偶像,没有建立起有共情意义的完整图景——就好像那些老年人,很难想象他们会为了老歌拉踩,而那些音乐作品也是被共同接受的。

  这种现象可能也不只存在于娱乐领域,现今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的人对话都很困难,也难见和解的迹象。“原子化”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带来更丰富、更个人定制的文化生活,也许会让人更“自信”、更封闭、更容易缺乏共识。而KTV,居然是这种新形势下的第一个牺牲品,让人始料未及。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