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作品

在交河感受历史脉动

时间:2022-07-22 10:55:3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罗慕赫

  吐鲁番市区西部的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见证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治理历程。让我们走进吐鲁番的历史遗址与文物遗存中,品尝这片火洲上结出的甜蜜果实。

  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生土建筑城市,曾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驻地

  吐鲁番,瓜果飘香,历史悠长。

  任何对丝绸之路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应错过吐鲁番的交河故城。2014年,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22处我国境内的遗产点中,就有吐鲁番的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漫步在交河故城中,看着那些古老斑驳的建筑遗迹,很难不生发出怀古的情绪。诗人艾青曾游览交河故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仿佛有驼队穿城而过

  人声喧嚷里夹着驼铃

  依然是热闹的街市

  车如流水马如龙

  不,豪华的宫阙

  已化为一片废墟

  千年的悲欢离合

  找不到一丝痕迹

  如果从空中俯瞰交河故城,它就像漂浮在河中的一片细长柳叶。雅尔乃孜沟在交河故城北端分流,又在南端合流,史书记载该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经历岁月的洗礼,交河故城的布局在今天看来仍旧较为清晰。南门是城池主要的进出口,此外还有西门、东门两座门。一条笔直的中央大路,从南门出发,纵贯全城,大路两旁建有高耸的街墙,将城池分成了东西两大部分。纵横交叉的道路系统,将城池中的住宅、官署、仓库、作坊等建筑分成若干小区,令人想到唐长安城的坊巷。

  中央大路通向北部规模巨大的寺院区。高耸的中央大塔提示参观者即将来到大佛寺,高台之上的壁龛中,佛像已大多不存。大佛寺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各有一个规模较小的寺院。在东北小寺的北边是气势恢宏的塔林,塔林中心是一座大塔,围绕大塔分布着一百座小塔,它们排成四个正方形方阵,每个方阵横排五座小塔,竖排五座小塔,秩序井然,毫厘不爽。

  考古学家1994年在交河故城西北部发现了一座地下寺院,出土了女供养人壁画、写有汉文和回鹘文题记的泥皮、菩萨头像等文物。尤其难得的是女供养人壁画,让我们得以知道交河故城居民的模样。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地下寺院的始建年代,“不早于公元8世纪末,大致在9世纪或稍晚一个时期”,此后经历了全面改建,大概在13世纪被废弃,“逐渐被风积沙土掩埋”。

  如果有充足的想象力,我们或许能为这些残破的建筑,构想出一个个具体的场景。而当我们行至交河故城东区中部时,我们可以构想出的是官员在此办公的场景,他们手中的毛笔在簿册上记录着各项数据。这里是交河故城的官署区,该区有一座面积约1150平方米的院落,院落中部是一座庭院,南部是一组地坑式窑洞,北部是地上厢房。这座院落就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的官署所在地。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平定麴氏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管理西域的第一个高级军政机构。交河故城见证了唐朝对西域的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繁荣。正是因为有唐朝对丝绸之路的保护,才有驼铃声响、马队繁忙。

  来自中原的屯田士卒大量迁入天山南北,提高当地生产力

  在交河故城的一个展厅内,观众能够看到一些历史名人塑像,他们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经略有着密切关系,如我们熟悉的张骞,还有不太熟悉的郑吉等人。

  西汉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交河故城所在的吐鲁番盆地,连接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与匈奴经历了长期争夺车师的较量后,终于取得胜利。为了管理西域,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担任首任西域都护的就是郑吉。西域都护府最初设在乌垒城,它的具体位置还有待考古学家确认,但可以肯定是在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境内。

  郑吉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屯田。车师归汉后,汉朝在车师屯田,并且在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了主管屯田的戊己校尉一职。由于史书对戊己校尉的记载简略而零散,今天学者们对于戊己校尉的设置与驻地仍有不少未能明确的地方。汉朝人笃信五行学说,天干地支都可以与五行、方位对应起来,戊、己对应五行之土,戊己校尉“屯田以耕土为事,故取为名”,戊、己又对应方位之中,而戊己校尉“亦处西域之中”。戊己校尉有时是一个人,有时又分成了戊校尉、己校尉,据历史学家王素的分析,“从戊己校尉正式设置之后不久,其屯地就应该分为左、右二区:左为东区,即后来的高昌地区,右为西区,即当时的交河地区。”

  交河故城一带,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1995年在交河故城沟西台地上采集到了大批打制石器。到设立西域都护府时,交河故城是车师前国的都城。随着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的设置,来自中原与河西地区的屯田士卒以更大规模陆续迁入,他们在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一带与当地的车师人一道生产生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与灌溉技术,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屯田还让人群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增进彼此的认识,形成共有的文化。

  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郡县制首次推广到了西域。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政权在吐鲁番设立了高昌郡,吐鲁番盆地成为西域最早实施郡县制的地方。前凉之后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大凉等政权持续设置高昌郡,历时一百多年。戊己校尉逐渐为郡县制取代,将郡县制推广到西域,本身就是一项加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高昌郡的治所就设在今天的高昌故城。它位于吐鲁番市区的东南,而交河故城则在市区的西部,这两座故城共同讲述了吐鲁番的传奇故事。

  吐鲁番干燥炎热的气候,让许多稀有文物得以留存至今

  唐朝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的同年,还在高昌城设置了西州。高昌故城略呈正方形,与交河故城坐落在台地可以不设城墙不同,高昌故城有用黄土夯筑的高大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分三重,外城各门的名字如青阳门、建阳门、金章门、玄德门等明显受到中原名城的影响。学者认为这些要素展现了“高昌故城作为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中心据点之一在城市文化和建筑技艺方面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高昌故城坐落在火焰山脚。这座在《西游记》中大放光彩的名山,今天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在历史上,玄奘在西行取经的路上,确实曾在高昌城停留,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也许,高昌故城中的寺院遗迹,就曾是玄奘讲经说法的地方。1981年,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发现了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残片,是现存于世《大唐西域记》最早的唐代写本。

  随着唐朝对西域的经略取得更大的成就,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伊逻卢城(在今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内)并升为安西大都护府,西州升为西州都督府,仍驻高昌城。高昌城成为西州治所的历史有150多年,唐朝的典章制度在这里落地生根。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曾奉命出使西州,那时西州更名为交河郡,后来又把名字改了回来。他写下了一首诗,诗题很长,说交河郡“在火山东脚,其地苦热,无雨雪”,他此行“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这时的交河城是西州下辖的交河县治,交河郡的天气“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这与岑参写过的“胡天八月即飞雪”迥然不同,他不禁发问“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

  吐鲁番盆地干燥炎热的气候,促使当地人民发展出深埋地下的坎儿井以减少宝贵的水资源蒸发。然而对于古人生活的痕迹,这样的气候却十分有利于其保存,交河故城就是一个伟大的案例。今天,在吐鲁番博物馆——这是新疆两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观众可以看到古人的遗体、古人制作的食物、古人留下的纸质文书等文物,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的研究,已支撑起一门吐鲁番学。这些文物均因吐鲁番的气候而得以留存,为今人更加深入了解吐鲁番的历史、了解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历程提供重要材料。

  在唐朝治理下,西州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东西方的商品汇聚于此,商人在此既可以用中原的铜钱交易,也可以用波斯的银币交易。吐鲁番文书中有一件《唐天宝二年(743年)交河郡市估案》,这是西州在官市制定的物价表,记载了350多种商品,其中有不少是药品,有意思的是每种商品会记载上、次、下三种价格。吐鲁番的名产葡萄干自然也在物价表上,“干蒲萄壹胜(即一升),上直钱拾柒文,次拾陆文,下拾伍文。”

  吐鲁番博物馆中展出了一段从火焰山附近洋海墓地出土的长115厘米的葡萄藤,距今2300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栽培葡萄的实物,也证明了我国最早栽培葡萄的地方就是吐鲁番盆地。从那时起,吐鲁番的葡萄便开始甜蜜我们的生活,直到今天。

  今天当我们踏访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这些历史遗址时,或是在博物馆中欣赏古人遗物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脉动,它怦怦作响,激起我们无尽的思考。这条血脉联系宏大的叙事与日常的生活,在葡萄的甜蜜中能够探知丝路的活络;这条血脉也联系了古与今,还将联系起未来,为新的故事注入灵魂。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