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作品

大河涛声

时间:2022-08-30 15:37:17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晨曦

  2022年盛夏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平阴县文联主席成勇的电话。他告诉我,远在江苏省沭阳县的刘德银老人和53年前抗洪牺牲的9位烈士亲属前来祭奠英烈了。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我立即赶赴这座黄河岸边的千年古城。当我如约到达,天空突然下起蒙蒙细雨。

  走进烈士陵园,来自江苏、河南和山东等地的百名原工程兵独立舟桥营的老战士,已齐聚纪念碑前。他们如今都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周凤民是当年抢险突击队中幸存的3人之一。在现场,我还见到了烈士张秀廷的妹妹张秀珍和张秀廷的战友刘德银老人。他们的讲述像浪涛般撞击着我的心,让我走进了那段壮烈的历史。

  时针拨回到1969年2月10日夜,黄河平阴段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凌洪,洪水卷着一块块巨大的冰凌撞破滩坝,瞬间将当时城关公社和栾湾公社22个村庄淹没,沿黄地区40多个村庄也岌岌可危。

  凌洪就是命令,正在观看山东省新春慰问团演出的舟桥营官兵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战士刘兴禄在县医院参加工宣队,得知消息后,立即跑步归队参加抢险。副班长王元贞正发烧,班里同志劝他不要去了,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事,我得去。”他硬是加入了战斗行列。副连长张秀廷刚从300里外的农场赶回来,已买好了车票,准备第二天去济南接爱人和孩子来部队过春节,这时也毅然加入抢险突击队。

  当时气温有零下十几摄氏度,冰凌所到之处树木被冲倒,水泥电线杆被撞断,冰块撞到腿上像刀割一样疼。身为突击队队长的张秀廷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仍然带领杨成启等12名突击队员涉水抢险。冲在最前线的队员们顶着刺骨的凌洪奔向刘官庄村。由于长时间在冰凌中搏斗,战士们身上被冰凌划破撞伤,下肢冻得麻木僵硬。尽管如此,但抗洪勇士们不叫苦、不喊累,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超负荷奋战。狂风卷着怒涛咆哮着,冰块在怒涛中闪着寒光,不时发出刺耳的撞击声。张秀廷沉着指挥,招呼大家靠拢,排成一路纵队,加快速度越过洼地。同志们前顶逆风,后抗冰凌,英勇搏斗。突然,恶浪卷着巨大的冰块,从后面压了过来。张秀廷和队员杨成启、闫世观3人被河中的漩涡夺去了生命,另外6名战士则被冰块击中,牺牲在黄河之中。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张秀廷31岁,最小的王元贞、周登连只有19岁。作为突击队中幸存的三人之一,满头白发的周凤民哽咽着跟我讲述往事,让我和在场的人们泪流满面。

  经过舟桥营官兵与民众4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凌洪,使全县沿黄地区50多里内的40多个村庄群众安全脱险。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张秀廷等6位烈士被追记一等功,杨成启、闫世观、杨广佩被追记二等功。

  “张秀廷副连长是替我牺牲的。”刘德银说。凌洪爆发的那天晚上,张秀廷正准备去火车站接前来探亲的妻女。接到抗凌命令后,张秀廷对他说:“你替我去接爱人和孩子,我去救灾!”刘德银万万没想到,那是副连长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53年过去了,老战友们始终牵挂着埋葬在平阴烈士陵园的烈士们。83岁的刘德银老人从70岁开始,每年坚持从江苏赶来,为牺牲的战友献上鲜花,寄托心中的哀思。

  从烈士陵园离开,老战士们来到博士洼旧址,这里经过2009年黄河滩区迁建,沿黄各村已经搬到现代化的新社区,不再因地势低洼受洪灾侵扰。周凤民望着眼前的庄稼地,还能清楚地记起每一名烈士牺牲的大概位置。在场的92岁村民刘风琴对我说:“托解放军的福,是解放军救了我。”“老百姓有危险,我们当兵的就要站出来!”周凤民说出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圈。

  我们站在平阴制高点九烈士墓碑前,可俯瞰整个县城。穿境而过的黄河,尽收眼底。村民正依靠乡村振兴创造的良好黄河生态环境,享受当年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

  徘徊长堤,倾听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涛声,我在古城、黄河与英雄的故事中,找到了今日之平阴繁荣的缘由,也感受到了清风徐来、大河安澜的幸福。

相关阅读

本网简介 | 编委会 | 机构设置 | 本网动态 | 会员查询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