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人陈诚以自己的春秋笔法,拿起新闻的笔,为他的成都写“史”。
我以为,《蜀之恋》算得上一本了解成都人文的入门书。如果你不幸翻阅,我想会像我一样,成都人看起来过瘾,外地人看起来通透。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是陈诚自己给自己60岁最珍贵的生日礼物——用整整60年酝酿的一瓶老窖。
退休后的陈诚有一大把时间可供挥霍,有了这本处女作垫底,定会敲打出更为优美的文字来。
用写作,为成都这盆老汤加料
陈诚成都味小说《蜀之恋》读后的10个片断
01
成都是一座可以让人完全松弛下来的城市。老城里的小酒馆、坝坝茶,高楼大厦间的苍蝇馆子(有特色的小饭店),还有街道旁或明或暗的灯光……那种属于成都特有的烟火气,给人一种独有的亲切感。
这样的气质可与一本叫做《蜀之恋》的小说辉映。当读到陈诚的《蜀之恋》,咀嚼其中成都味十足的文字时,即使生活在这座城市近30年的我,也不免泛起一种特别的情愫。
02
陈诚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同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我们就一起在《成都晚报》当记者。我进报社时在时政新闻部(那时叫政教新闻部),他在社会新闻部。因为新闻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各自匆忙,很多时候只是擦肩而过,彼此在报纸版面上相见的时候更多。我们都很幸运,参与并见证了《成都晚报》洛阳纸贵的高光时刻。
本世纪初年,成都晚报一分为二(之前的成都晚报系党委机关报与城市晚报合二为一),我和他又不约而同到了成都日报。因为工作原因,彼此了解更少,我们顶多是偶尔见面时寒暄问候一下。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他已领到了“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
03
“雨生百谷”。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前一天,陈诚将新出炉的《蜀之恋》送到我办公室,十分谦恭地“请求指教”。好久不见了,已经略略谢顶的他,还是那样儒雅与客气,甚至有几分不好意思。
他也没给我“布置作业”,我条件反射地顺手翻了翻,就停不下来了。一口气看完,就有了想表达的欲望与冲动。
04
《蜀之恋》以孟氏兄弟人物命运为主线,刻画成都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年轻记者孟雨涛为了帮哥哥解决婚房,毅然去了一家文学杂志社当编辑。
记者与文学两个元素,给了陈诚笔下更多的抒写灵感,延展了更有味的故事韧性。金钱、物质、欲望一度让人彼此看不清,而亲情、爱情、友情又让人彼此心相印。
穿插在人物与故事间的,那一条一条成都老街道,那一个一个成都老茶馆,在陈诚笔下挪腾摇曳,编织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都市故事,勾勒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成都市井图。
主人公孟雨涛生活在老成都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四合院是老成都的重要元素,十分专注的陈诚,通过四合院传达出极其丰富的内含与外延。他特地将四合院设置成一个故事的舞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从这里发韧,又回流到这里。使我强烈地感受到,四合小院所形成的逻辑闭环,使人物故事张驰有度,游刃有余,回味悠长……
05
《蜀之恋》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都,这也正是作为记者的陈诚穿梭在一个个新闻现场最为活跃的时间段。所以,从孟雨涛身上发生的那些“编辑部的故事”,不免让我看到了陈诚自己活跃在这座城池的影子。
这些故事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说的都是大成都的家长里短。小说里那些小人物诸如杂志社编辑、警察、报社记者、下岗工人、公司老板、大学生、医生护士、退休教师、三轮车夫、居民婆婆大爷、寺庙住持、台胞等“人物众生相”,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成都这座平民城市的“人格主体”。
出国热、经商热、企业改制……那些小人物在巨变的大时代面前所呈现出的迷惘冲动,喜怒哀乐……极具画面感与立体感。
陈诚以新闻人“鹰”一样的敏锐,进行了精准的捕捉与表达。
06
成都话、四川味,生动亲切,朴实感人。陈诚在书中用儿时绵软的成都独特方言,化为一个特殊的无声语言介质,摆起了“文字龙门阵”。书中弥漫的亲情、爱情、同学情、同事情、师生情、邻里情、思乡情……老成都人眼里的老街、府河、南河、老餐馆、老茶铺、河边小院……全都渗透进成都方言的“文字大缸”里发酵,真可谓回味悠长。
那些柴米油盐些许小事,实则是生命运道乾坤挪移。
透过陈诚笔下曼妙的“成都味”,不禁让我想到了另外两个李姓成都人——李劼人和李伯清。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曾烙上极深的“成都印记”,遍布书中真实存在的成都街名,亲切有趣的成都方言,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李劼人也被誉为中国的左拉;李伯清嘴里的散打评书,说的几乎是成都人身边锁事,家长里短,不讲大道理,不说书面语,全是成都人听得懂且会心一笑的“噻话”,令不少人大呼过瘾,神昏颠倒,乐此不疲。
陈诚笔下的“成都味”或许可以是“另一种味道”,比如主人公孟雨涛身上,成都男人的机智、妙趣,跃然纸上,浑然天成。我想,这应该就是成都人喜欢的那种“味道”。
07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人陈诚以自己的春秋笔法,拿起手中的如椽之笔,为他心中的成都写“史”。
我以为,《蜀之恋》算得上一本了解成都人文通俗易懂的入门书。如果你不幸翻阅,我想会像我一样,成都人看起来过瘾,外地人看起来通透。
可以肯定地说,陈诚笔下的人物与故事,一定有当年采访的素材原型铺垫。而他自己本身,也应该就是这些素材中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故事的起承转合,文字的铺排打理,可谓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一气呵成。
与我一样,陈诚人生大部分时间几乎在弄新闻。于是有了简洁的新闻叙事习惯,加上不俗的文字功底,讲出的故事就会举重若轻引人注目,特别在一些情节的起承转合上,妙趣自然。一个直接的印象,可用四个字概括——好看。不累。
其实,要输出这样“看起来轻松”的文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对这座城市长久的细心观察与体悟,如果没有恒久的文学历练,很难写出“轻松的”文字来。
08
能看出来,陈诚之所以用《蜀之恋》作为书名,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想“留下一首城市恋歌”。这样的“城市恋歌”不仅指小说主人公孟雨涛的,还有陈诚自己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
从书名和封面设计可看出来,陈诚一如当年一样,实在。换一双眼睛看,如果用一个更时尚的书名和更炫的包装,或许更有“卖相”。
我的理解,这或许不是陈诚想要的。他眼里的成都,应该就似一盆老汤,越纯正味越浓。在书中,他用朴实和轻盈的文字,印证了这一点。
09
成都是一座移民之城,人们生活在这座城市,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排外,有归宿感。
成都生活和工作的人,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幸福。我知道陈诚也不是老成都人(好象他父辈是阆中人),只不过“2000万成都人”中的一员。他对成都的热爱可见一斑。
我相信,这座城市里,像陈诚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对成都的热爱是发乎内心的,只不过陈诚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成都的热爱而已。
我欣赏他的这种表达方式。
10
陈诚说,《蜀之恋》是他的小说处女作。快60岁出版处女作,足见其坚守与执着。我能感受得到,这份坚守与执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值得肯定。
这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也如陈诚在书的题记中所写:“时光如流,逝而不返,以此怀念过去的岁月和曾经的城市。”他是给自己和所处的城市“一个交代”。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是陈诚自己给自己60岁最珍贵的生日礼物——用整整60年酝酿的一瓶老窖。
退休后的陈诚有一大把时间可供挥霍,有这本处女作垫底,他定会敲打出更为优美的文字来。
我相信并期待。
癸卯年谷雨后三日,章夫于锦官新城得一斋
编辑:刘娜
版权所有:中国宪法传播网网址:http://zgxf.cslai.org京ICP备13008251号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纠风电话:010-67093701邮箱:zgxf2022@163.com